全力提供坚强支撑 持续推进高质发展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在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实现高质量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近年来,滨海新区在人才方面下大力气,坚持引进高端人才、建设人才高地,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支撑。
实施系列人才工程
建设和发展新区是一项崭新的事业,需要大批人才。近年来,新区实施了一系列重大人才工程(计划),针对新区功能定位和产业需求,重点推动5项重大人才工程和15项重点人才计划;不断完善人才政策体系,制定了包括区级和功能区两级,涵盖人才引进培养、创新创业、激励保障等方面的37项政策,使人才政策上下支撑、相互配套;大力支持人才创新创业,采取资助创业启动资金、奖励风险投资、鼓励科技成果转化、实行创新券制度等形式,服务人才创新创业;广泛搭建人才发展平台,支持清华大学、国防科大等知名高校在新区建立产业技术研究院,建成一大批科技创新研发平台和创业发展平台;不断优化人才公共服务,将人才引进等审批服务工作纳入市民服务中心集中审批事项,实行高层次人才服务证制度,为人才提供便捷服务。
经过多年努力,新区人才队伍建设呈现良好发展态势。高端人才加快集聚。在新区工作的“两院”院士、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家科技奖项主要完成人等各类领军人才813人。入选国家和天津市“千人计划”217人,其中,国家“千人计划”52人,占全市24.8%;“千人计划”创业型人才91人,占全市91.9%。外国专家2300多人,留学归国人员7800多人。建成各类人才公寓341万平方米,解决了30万外来人才居住问题。创新创业要素快速汇集。建成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464家,占全市49.4%。国家和省部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0个,占全市27%。国家级众创空间21个,占全市25.9%。全区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61家,占全市42.6%。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198家,占全市66.3%。人才效能显著增强。注册科技型中小企业30096家,其中,年收入过亿元的科技型企业1527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939家,占全市46.9%。全社会年研发经费投入突破265亿元,占全市47.5%。战略性新兴产业年总产值占全区工业总产值40%,人才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高。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入。以市委、市政府印发的《关于深入推进滨海新区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为指导,推动新区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制定了《滨海新区关于进一步集聚人才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鲲鹏计划),实施25条人才新政,制定34项实施细则,加快建设人才发展先行区和示范区。
不拘一格引进高端人才
当前,全区上下瞄准加快创建繁荣宜居智慧新城目标,吹响了高质量发展的号角。人才是创新发展的最大“富矿”,新区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望人才、更能成就人才。下一步,新区将从四个方面加强高端人才引进工作。
首先,引进各类高端人才要用好引才组合拳。坚持招商与引才并举,充分调动用人单位主体作用,支持发展专业化高端智库,对人才中介机构举荐高端人才给予奖励。加大柔性引才力度,积极以项目合作、短期挂职等方式柔性引才引智,探索建立高层次人才租赁制度。实行高端人才聘任制,着力破解体制外人才难以向体制内流动问题。建立储备人才驿站,对新区急需紧缺专业应届毕业生有意来新区就业的,在没有落实单位的情况下,为其提供档案、社保等人事代理服务和免费培训,并在一定期限内,按照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给予生活补贴,就业落户后再享受大学生生活补贴。
其次,大力建设人才集聚平台。加强高校(研究生院)建设,继续建设各类高端人才平台,加大政策落实力度,支持大院大所引进高层次人才创新团队。
再次,优化人才生态环境。优化政务环境,推动“天津八条”政策在新区落实落地,组织实施好新区“64条”,聚焦企业家和各类人才普遍反映的实际问题,提高政务部门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优化工作生活环境,把“双万双服促发展”引向深入,出实招帮助企业降低运营成本,不断提高人才福利待遇,加快建设高质量宜居城市,实施人才安居工程,最大限度保障人才工作和生活。优化人才培育环境,注重利用各类创新平台和创业载体培养人才。加强对高端人才的联系服务,落实好新区区委联系服务专家制度工作方案,党政领导干部直接联系专家,帮助专家人才解除后顾之忧,加强对高端人才的政治引领和吸纳。
最后,大幅提升人才政策执行力。搞好“新区品牌”宣传,制定专项宣传计划,扩大新区的影响力、知名度,提升新区对人才的吸引力、感召力。用好重大人才项目决策机制,好事快办、特事特办。落实好现有人才政策,建立落实人才政策督查机制,加强对人才政策落实情况的督查和指导,确保政策落实到位、见到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