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间 新区百项实事让市民享发展成果

02.01.2016  19:14

保障房让居民实现安居梦 资料图

   天津北方网讯: 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十二五”期间,新区以市民利益为重,想市民之所想,急市民之所急,以每年20项民心工程凝聚民心民力,先后实施了100项改善民生的行动。建设保障性住房、完善公共交通、扶持创业就业、扩大社会保障面、推行医改等等,使新区市民的衣、食、住、行、业、教、保、医等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让市民共享发展成果的100项实事,真正办到了新区市民的心坎上。

  “我父亲患有脑梗,除了长期服药外,每隔三四个月还要进行一次头部CT检查。新区实施医改后,我明显感觉医药费便宜了。”日前,记者在泰达医院门诊大厅见到了带着父亲到医院复查的开发区翠亨社区居民王爱彬。他对记者说,新区实施医改,让他这个长期跑医院的人的经济负担减轻了,生活也更舒心了。

  为百姓办实事办好事一直都是滨海新区关注的重点。滨海新区自成立以来,每年都要实施20项民心工程,通过项目的逐一落实,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计民生,让每一名居住在滨海新区的百姓生活更具幸福感。

  小王的欢喜仅是一个缩影。新区民心工程涉及教育、医疗、住房、就业、交通、文化等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各个方面内容,为了让项目覆盖面广泛,新区力求在各方面都做好安排,更加贴近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并特别重点安排了改善中低收入群体生活条件的项目,为困难群体解决了最迫切、最需要解决的问题。项目尊重公开透明的原则,相关单位在选择项目时,重点考虑了项目前期成熟程度、资金落实情况和工程建设周期等立项条件,使所建项目能够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享受到。

   解决好百姓最现实的需求

  “以前做一个头部CT要510元,而现在只需459元。一些治疗脑梗的特效药每盒也比以前便宜了30多元。”王爱彬说,医改给他家带来了真正的实惠,希望新区继续在医改上为百姓办实事。

  2015年12月1日零时开始,滨海新区13家公立医院正式启动公立医院改革,降低药品加成率,调整部分医疗服务价格,西药和中成药药品加成率从15%降为7.5%。参加改革的医疗机构销售药品,按照医疗机构实际采购价格顺加7.5%作价销售,实际加成金额最高不超过37.5元,使很多药品价格下降,缓解患者药费压力。同时还调整医疗服务价格,提高体现医护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诊查费、手术费、护理费、治疗费等,降低CT、核磁项目检查费。泰达医院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实施医改后,市民买药能少花一部分钱,特别是对于高血压、糖尿病等长期以药养病的慢性病患者来说,药费负担有所减小。

  多年来,新区医疗卫生服务不断加强。开工建设了天津医科大学中新天津生态城医院、空港国际医院、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医疗设施,大港中医医院、港口医院、塘沽安定医院等新建、改扩建项目投入使用。一批街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完成标准化建设。实施公立医院升级工程,五中心医院通过“三甲”医院评审,泰达医院升级为“三级”医院。以药品零差率销售和医疗服务价格调整为重点的公立医院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已展开。成功引进高端民营医院和境外高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层医疗机构基本药品零差率销售实现城乡全覆盖。建立人口服务管理中心。全面完成国家免费孕前优生检查试点任务和妇女儿童健康行动计划。

  教育事业优先发展。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200余所,全面完成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完成中小学校舍安全加固工程,义务教育学校全部通过现代化达标验收。积极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南开中学滨海生态城学校主体完工,天津师大滨海附小已建成开学,北塘昆明路小学已开工建设。创新职业教育模式,成立了物流、机电等7个职教联盟。被评为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地区、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和我市首批全国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区。

   实现好百姓最迫切的需要

  “我们在深圳待了8年一直没买房,这次来新区就买了房,非常开心!”在滨海嘉园小区的院子里,王大姐正带着她的孩子散步。她是湖北人,今年年初,她带着4岁的孩子随先生一起从深圳来到新区。“原本想租房,但得知可以申请定单式商品房后,我们就立刻申请了。”王大姐说,出乎意料,申请欣嘉园定单式商品房条件很宽,而且周边还配套有幼儿园和小学。当即夫妻二人就决定在此安家,今后在这里能更安心地工作生活。

  新区的保障房制度改革,体现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传递的是让改革发展的成果及时惠及民生的信息,使更多人在滨海新区安居的梦想得以实现。近年来,新区深化保障性住房制度改革,通过发放两种补贴,建设两种保障性住房、两种政策性住房等模式,保障能力可惠及约40万人,已基本实现“应保尽保”。2015年上半年,滨海新区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5000套,集中在原塘沽区域、原大港区域,新增两种补贴320户。保障房核心在保障,目的在安居。“十二五”以来,滨海新区实现了“低端有保障、中端有供给、高端有市场”,构建政府主导、市场引领,多层次、多渠道、科学普惠的住房供应体系,努力实现小康社会的居住目标。

  与住房相配套的是居民出行。近年来,新区持续优化完善百姓出行的公交线网络。仅2015年,新建3处公交首末站,其中1处完成主体工程。新开和提升公交线路15条,并完成20条道路标线施划工作和津沽一线与东盐路交口信号灯安装工作。新区公交集团有关负责人介绍,将根据新区公交未来三年发展规划,配合自贸区建设,继续着力解决核心区内公交线路存在的直线系数低、交叉重叠严重等问题;重点解决大港区域等城乡偏远区域、公交盲区的公交配套问题;在客流走向固定的功能区开通定制公交线路,继续扩大智能调度覆盖率,进一步满足市民出行需求。

   维护好百姓最根本的利益

  “没想到20万元贷款这么快就下来了,这是我创业以来第二次贷款,现在公司急需发展资金,真是太及时了!”2015年,滨海新区天津旭强商贸有限公司的付经理申请了滨海新区自主创业小额免息担保贷款,在海滨街劳动保障中心得知短短几天就被成功批复的消息时,他激动地连连道谢。

  2015年初,滨海新区推出了自主创业小额担保贷款新政,以创业带动就业。建立了3000万元小额贷款担保基金,提出20万元以内财政全部贴息,将受众人群扩大到新区所有创业人员,向创业大学生提供不低于5万元的免担保贴息贷款,并采取银行与担保公司一并审核的简化流程。截至目前,共为486名创业人员放贷8960万元,超过500家小微企业因此受益。

  作为重要的民心工程,新区以不断提升群众收入水平为己任。审查工资集体协议,组织开展薪酬调查,开展推进农民工工资支付专项检查,检查用人单位,为农民工补发拖欠的工资。作为全国首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综合试验区,新区出台了六大方面30余项相关政策和评价考核指标体系。近年来,新签和续签劳动合同中长期签订率达85.4%,工资集体协议覆盖率提高近31%,企业劳动纠纷类群体性事件持续保持为零。已累计有1200余户企业被命名为天津市劳动关系和谐企业。

  百姓最根本的利益是就业。“十二五”期间,全区实现新增就业58.96万人。仅2015年前三季度,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6200人,认定并安置1923名就业困难人员,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2%。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参保人数达46.8万人,基本实现了人人享有社会保障的全覆盖。在参保人群中,参保队伍的平均年龄较全市年轻近5岁。持续调整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和城乡老年人生活补助标准,提高城乡居民医保筹资标准,由人均每年520元提高到670元,城乡老年人补贴标准最高达每月115元。提高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生育保险待遇水平,分别将女职工分娩、剖腹产医疗费定额支付标准统一提高到3800元和2280元。调整失业金发放程序及标准,使6.5万人次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