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区域一体化是大势所趋
区域一体化已经成为未来中国旅游发展的一种共识,其要旨在于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市场互动,打破地域、空间、体制障碍,打造无障碍旅游区,实现旅游经济的全面发展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区域一体化的思想。中国目前正在形成25个城市群,已基本建成11个,正在建设14个。对于快速发展的中国旅游业,要实现由旅游大国向旅游强国的转变,必须打造一批更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产品、旅游集团、旅游城市群,需要借鉴区域城市群发展的成功经验,用区域一体化的抱团、合作思想来看待中国旅游的未来发展,打造若干旅游发展的增长极是大势所趋。
旅游区域一体化主要表现为以下六种形式:一是跨国的区域一体化,如“一带一路”和“万里茶道”就是跨越众多沿线国家,超越人种、语言、习俗、信仰等不同差异,成为经贸、旅游、文化一体化的跨国区域合作典型;二是国家级重点打造的区域一体化,如长江旅游经济带、黄河旅游经济带、大别山旅游经济圈、武陵山旅游经济圈及粤港澳旅游区等,是国家旅游局重点打造的大区域、高级别旅游片区;三是以重点省会城市为中心的城市群旅游区,如关中城市群旅游区、环济南省会城市群旅游区、合肥经济圈旅游区、成渝城市群旅游区等,都是以核心的省会城市为中心展开协作;四是以重点地市联合而成的城市群旅游区,如山东省旅游局重点打造的仙境海岸旅游品牌片区、水浒故里旅游品牌片区、儒风运河旅游品牌片区等,都是以富有某方面主题特色的个性为线将相关城市串联;五是重点旅游市县以全域旅游思维打造的片区,配合国家旅游局在“十三五”期间大力实施的“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工程的启动,现在很多单独的区县市都在以全域融合、全民融合、全业融合、全景融合和全时融合等五全融合理念打造全域旅游片区,如杭州、聊城、九寨沟及甘孜州等;六是一些重要景区之间的整合提升,如联和创建国家5A级景区或申请世界遗产等。目前,多景区联合创建5A级景区已成趋势,仅2014年获批的9个国家5A级景区中就有4个是景区联合创建成功的,如黄陂木兰文化生态旅游区就是由木兰山、木兰天池、木兰草原、木兰云雾山等景区联合申请;2015年,成功申遗的“中国土司遗产”就包括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湖北唐崖土司城遗址和贵州播州海龙屯遗址等三处最典型的多族群文化复合区域。
区域一体化已经成为未来中国旅游发展的一种共识,其要旨在于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市场互动,打破了地域、空间、体制障碍,打造无障碍旅游区,实现旅游经济的全面发展。笔者认为,在建设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体制创新、完善机制。构建区域一体化旅游发展,首先要进行体制、机制创新,构建“政府主导、适应市场、社会参与、持续发展”的大旅游发展联动机制。2013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确立将巴马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区建设成为与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北部湾国际旅游度假区齐名的广西三大国际旅游目的地,随后就成立了由世界长寿之乡巴马为核心,联合周边的东兰、凤山、天峨、都安、大化6个县及百色市的乐业、凌云、田阳和右江共10个县成立的旅游区管委会、巴马旅游联盟,不定期举行联席会议,共同努力将旅游区打造成国家生态健康旅游示范区、国家旅游扶贫示范区。
二是科学发展、规划引领。区域一体化发展面临着不同方面的问题,如发展优势、发展不足、如何定位、如何寻找切入点和突破口等,一定要在区域一体化建设之前进行合理规划,用规划先行的理念引领整个旅游片区的合理化发展。4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至此,经过一年多的准备,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顶层设计基本完成,推动实施这一战略的总体方针已经明确。其实,早在前期规划过程中,习近平主席、李克强总理都对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给予高度关注,提出了重要的指示和任务。而近期,为了更有效地促进京津冀在未来几年取得重大突破,京津冀“十三五”规划也正在加快制定,由此充分体现了片区发展过程中“科学发展、规划先行”的理念。
三是主次分明、品牌带动。区域一体化的发展需要主次分明、龙头带动,促进地区“先进带动落后”进而达到最终全域共同发展的目标。这里的主次分明可以分为地域的主次和产品的主次等,如在山东省十大文化品牌“黄河入海文化旅游目的地品牌发展”的投标中,笔者提出将济南和东营作为黄河入海沿线九个地市的两个重点核心城市,通过“双轮驱动”和大项目、大产品和大投入建设战略的龙头引领、示范带动作用,进而通过“黄河入海”文化品牌的提升带动沿线的滨州、德州、聊城、菏泽、泰安等地市的旅游发展。
四是互补协作、利益整合。区域一体化需要充分挖掘各地资源,以资源导向、问题导向、市场导向和品牌导向为引导,通过寻找各区域利益最大公约数的释放,互补协作、利益整合,促进区域旅游全面发展,主要体现在“五个一体化”:产品一体化、交通一体化、品牌一体化、服务一体化和营销一体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