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的天津机遇
承载着建设“一基地三区”的历史重任,具备雄厚的制造业实力和智能制造发展基础……未来五年,是天津加快建设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的关键时期。
智能产业竞进发展,智能生活融入日常。出席全国两会的天津代表委员纷纷表示,要抢抓机遇,加快推动天津智能制造产业发展,充分利用好世界智能大会这一平台,打造国家一流、世界知名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智能制造已成为全球制造业重要发展趋势。”全国人大代表、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工业司司长李巍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强调,智能制造最突出的特点是充分利用先进技术,使产品、制造和过程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缩短产品研发周期,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同时有效减少资源消耗。
我国明确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明确将智能制造作为制造业的主攻方向。发展智能制造,天津有什么优势,机遇在哪里?李巍分析,天津作为我国主要的工业城市,大力发展智能制造,要从两个维度来看待:这既是提升改造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实现制造业创新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是全面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对天津功能定位,加快建设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打造“天津智港”的关键抓手。
“立足‘四个一批’,天津的优势得天独厚。”李巍作了深入调研,他指出,天津集聚了一批高端创新主体,拥有良好的创新和人才基础;壮大了一批优势装备企业,具备良好的智能制造供给能力;培育了一批国内领先的系统集成供应商,具有较强的系统集成能力;形成了一批专业化的产业集群,产业集中和示范效应初步显现。
对于智能制造的天津机遇,李巍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说,要以智能制造为目标加快建设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深化推进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建设与推广,努力推动“天津制造”向“天津智造”转变。要积极整合创新资源,建设一批全市乃至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创建一批公共服务平台,提高智能制造创新能力。要利用好世界智能大会这一平台,充分体现论、展、赛、体验、贸易的功能,集聚国内外优势资源,打造世界级科技成果发布平台、创新合作平台、产业聚集平台和投融资对接平台。要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智能转型,促进新兴技术在智能制造中的应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育带动智能制造装备、工业软件、系统集成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全力打造国家级智能制造先进示范中心。
加快实现制造向创造、速度向质量转变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在全国政协委员、天津新技术产业园区晟航通广科贸有限公司经理孙昌隆看来,加快发展智能制造,既是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的必由之路,也是抢占未来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战略选择。
“当前,我市工业发展正处于产业转型、动力转换、结构转变的关键时期,对我们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孙昌隆认为,我市有航空航天、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汽车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领域的多年积累,应该抓住疏解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打开脑袋上的“津门”,把提高发展质量作为主攻方向,大力发展高端制造业,建设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
“天津有一流的大学、研究机构,加上北京的人才注入,应该制定积极的人才战略,提供良好的人才环境,吸引更多国内外高端人才,真正实现天下人才天津用”,孙昌隆表示,同时,应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加大对基础性、原创性科技研发和创新创造的扶持力度,比如建立健全创业孵化、创业政策、创业投资基金、产业发展基金等方面的运行机制,从而激发创造活力,增强发展新动能。此外,还应与研究机构、高校、企业等一起,建立智能制造的高端实验室、建设智能制造示范工厂等,加快实现制造向创造、速度向质量的转变。
人工智能服务“健康中国”
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大学党委书记李家俊认为,发展智能产业,天津应聚焦国家重大需求和国际科技前沿,以“大智能”为导向,绘制人工智能科技发展路线图。
李家俊说,绘制智能科技发展图谱,要明确天津智能科技的优势、特色和不足,确立优先发展技术方向,前瞻布局基础研究。既要遴选科技创新突破点,壮大智能发展新动能,也要布局智能技术科技高端平台,完善AI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既要谋划重大示范应用,打造智能化发展领航区,又要规划布局智能无人系统科技创新全链条支撑体系,打造智能无人系统科技创新高地。“比如,通过打造大数据驱动的智能制造新模式,提升天津高端产品研发能力,助力天津制造业转型、供给侧改革、绿色环保远程监管。推进城市安全态势全息感知、风险精准预测、突发事件精准预警和快速响应,有力支撑安全天津建设和智慧城市建设。”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用人工智能服务“健康中国”战略,助力天津医疗革新、提升健康医疗水平、实现惠医惠民,天津大学与天津医科大学联手共建高层次高水平的“医学科学与工程学院”,致力于将其打造成为天津市新医学教育与科技综合改革试验田。李家俊说,“天津大学未来还将依托学校的精密测试技术与仪器国家重点实验室、天津神经工程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天津市智能人机交互康复工程技术中心等,构筑智能医疗科研基地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