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龄服务高龄 探索社区配餐新模式 互助养老 解“最后500米”难题
“听居委会的说,这里开了老人家食堂,提供助餐服务,过来看看。”14日上午,河西区柳江里老年日间照料服务中心走进来一对老人。老奶奶叫张秀芝,今年82岁,和老伴儿在家门口遛弯,顺道就来了。“离家这么近,这下方便了。”
工作人员连忙上前,给老人答疑解惑。日间照料服务中心的取餐口上方,贴着本周13元、17元、22元三种标准老年套餐的每日菜单,种类丰富、营养均衡。旁边一组屏幕画面,实时远程监控配餐企业的厨房,“明厨亮灶”,确保吃得放心。老人家可以在这边吃,也可以让服务中心把餐送到家里。
张奶奶还有新发现。友谊路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这里设了“健康驿站”,家庭医生定期坐诊,平常测个心电图、量个血压血糖的,再也不用跑远道了。“老年人两件大事,一个吃饭,一个看病,都能帮上忙。”张奶奶当场做了登记。
“近期我们接到的老年餐配送订单明显增多,这要归功于我市推进老年人助餐服务工作,给高龄、失能等老人发放助餐补贴。”展恒波是天津市聚康社区服务中心负责人,这家民办非营利机构运营着河西区柳江里老年日间照料服务中心、天塔街老年日间照料中心等10多个社区养老服务机构。柳江里这边投入运营的时间不长,但赶上了新政策的红利。
展恒波介绍,助餐补贴由政府“双向发放”。80岁以上老人每餐减免3元,意味着可以在服务中心食堂买到最低10元价位的老年套餐;服务中心每售出一份补贴餐,还能拿到2元钱的运营补贴。这样一来,高龄老人购买配餐的意愿大大增强了,服务中心的运营成本也得到了部分冲抵。
展恒波也有烦恼:服务中心人手太紧张。老人来食堂吃还好,配送送不过来。一个日间照料服务中心,也就四五名员工,能出门送餐的也就一两人。送餐必须在短时间内完成,保证送到时饭菜还是热的,其他时间送餐人员其实无事可做,大量招人不现实。
“后来通过摸索,发现低龄老人服务高龄老人的互助养老模式,能够解决社区配餐的难题。”展恒波说。
具体来说,聚康社区服务中心运营的老年日间照料服务中心站点与所在街道、居委会合作,招募社区里65岁以下身体健康的退休老人充当互助员,提供送餐上门志愿服务。服务中心对互助员进行业务培训管理,予以一定的积分和物质奖励,并对表现优秀者授予荣誉。
刘忠兰是天塔街紫金南里居民,今年55岁,10多天前通过聚康社区服务中心审核,成为其运营的天塔街老年日间照料中心互助员。14日中午11时,刘忠兰和其他8位互助员准点到达日间照料中心,取走需要派送的老人午餐。
“按照规定,午餐必须在11点至12点之间送到,但几个订户都在我家附近,送完就没事了,什么也不耽误。”刘忠兰说,“无非就是爬爬楼,平时也是闲着,现在还能帮到这些老人,挺好的。”
爬爬楼,对于一些高龄失能老人来说,却无比困难。这些老人,对送餐的需求也是最迫切的。天塔街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工作人员介绍,社区里好多老人因为行动不便,常年无法出门。一位独居老人今年接近90岁,腿脚不好。“平常也就吃些烧饼、包子、火腿肠之类便于长期保存的食物,一吃就是几天。现在我们给送餐,老人家每天可以吃到不重样、营养均衡的饭菜。”
闫玲是天塔街老年日间照料中心首批招募的互助员。爱人特意给她自行车后座安了个筐,用来装配餐。“能放四五份,大小刚好合适。”闫玲说,退休后自己事情也不多。互助员这活儿,就当是做点善事、做点对社会有益的事,很开心。
“目前来看,互助员的积极性都挺高的。”展恒波说,积分奖励调动作用是一方面,但不是主要的。现在许多退休人员健康状况都还不错,时间也很充裕,有意愿参与更多社会工作、奉献爱心。把他们调动起来,大家一起解决养老服务“最后500米”的难题,可以帮助日间照料服务中心提供更好的服务。
“后续我们还会不断总结经验,扩大送餐互助员规模,让更多居家养老的高龄老人享受到种类丰富、低价营养的配餐。” 展恒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