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创新平台 完善激励机制——工会组织开展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纪事

04.01.2017  21:01
——《工人日报


记者    彭文卓

  新年临近,江苏省电力试验研究院收到了一封来自国家科技奖励办公室的邀请函:他们的高级技师朱洪斌完成的《变压器潜伏性缺陷的油中气体检测技术及应用》荣获201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线工人将再次登上国家科技创新的最高领奖台。
  搭建职工创新平台、完善职工创新激励机制,正是工会深入开展群众性技术创新实践活动的生动缩影。2006年至今,经全国总工会推荐,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的一线技术工人创新成果已达13项。
  在组织动员广大职工投身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洪流中,始终活跃着工会的身影,让越来越多一线工人的“小改小革”彰显着蚂蚁雄兵般的巨大能量。
  立足源头加强顶层设计
  “每年培训技术工人800万人次,为300万名农民工提供就业和创业培训;每年完成技术革新80万项,发明创造20万项,总结推广先进操作法20万项……
  2016年12月9日,《中华全国总工会关于充分发挥工会在建设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技术工人队伍中作用的意见》正式出台,为培养造就更多“大国工匠”定下了一系列“小目标”。
  就在今年9月初,全总刚刚下发了《2016-2020年劳动和技能竞赛规划》,提出要坚持创新引领,更加注重人才与创新、质量与效率有机结合,促进竞赛由“速度型”“体力型”向“效益型”“智力型”转变。
  一线职工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群众基础。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全总和各级工会加强顶层设计,从源头为推动职工技术创新工作构建体制和机制保障。
  早在2011年,全总制定的《2011-2015年劳动竞赛规划》,就提出要把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和创新作为竞赛重要内容,积极引导职工参加技术创新实践,进一步激发职工的创造活力。据统计,目前全国已有27个省(区、市)成立了由党委、政府(行政)或工会领导为主任、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的劳动和技能竞赛组织机构。
  2012年,全总联合科技部等6部委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职工技术创新工作的意见》,从加强职工技术培训、开展职工技术创新活动、充分发挥劳动模范和技能人才的引领作用、加强组织领导等方面提出工作要求。
  而各项切实的支持措施也成为了推动职工技术创新的加速器。2015年,全总设立职工创新补助资金,专门用于职工创新项目的扶持和孵化,两年来共有50个创新项目获得资金支持,补助金额达到915万元。
  因为一项项长效机制的建立,推动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的合力正在一点一滴地凝聚。
  搭建平台构筑创新高地
  2011年~2015年,有46.4万家企业开展了岗位练兵活动,各级工会共培训职工3526万人次,962.4万名职工提升了技术等级;全国职工提合理化建议5703.8万件,是“十一五”时期的1.5倍。
  ……
  “十二五”时期,以职工技术创新和技能素质提升为重点的劳动竞赛覆盖面不断扩大,参与率逐年增高,职工技术创新活动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成绩单”。
  近年来,工会组织紧紧围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中国制造2025”,为提升职工技能素质和创新能力搭建起了广阔平台。
  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切入点就是,通过劳动竞赛动员和鼓励职工立足岗位,自主创新。
  自2003年起,全总联合科技部、工信部、人社部举办全国职工职业技能竞赛,至今已举办了5届。据统计,参加第五届大赛各层次、多工种技能比赛的职工达1500多万,有120多万职工通过比赛晋升了技术等级。
  不论是“小革新、小发明、小改造、小设计、小建议”的“五小”活动,还是亮点纷呈的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技能比赛等等,抑或是以“工人先锋号”等为载体的班组竞赛活动,都使得广大职工的创新创造活力在潜移默化中被激发出来,推动了企业技术进步。
  与此同时,劳模创新工作室也被打造成为“主打品牌”,成为职工技术创新活动的有效载体。2014年,全总召开全国劳模创新工作室创建工作推进会,命名了97家全国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截至2015年底,全国31个省(区、市)共创建劳模创新工作室7.8万家,劳模创新工作室的人才集聚、集智创新、技术攻关、技能传承功能和示范带动作用日益显著。
  而职工创客空间、大国工匠论坛、工人发明家沙龙、职工科技节等职工创新交流平台也正在被搭建起来,逐渐成为企业的人才高地和创新基地。
  培育文化营造良好氛围
  大国工匠,如今已经成为一个深入人心的品牌。这项由全总自2015年起重点推进的工匠培养选树工作,正在全社会掀起一股对“匠心”的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