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青的津味年俗
三五良宵,花灯吐燕映新春;一年初望,明月生辉渡佳节。时值鸡年春节,今天是正月十三日,还有两天就是正月十五元宵佳节了,约好一家人出去走走,正好有远亲串门,一起来到年画里的民俗小镇—扬柳青古镇。
天津人过元宵节要从正月十四过到正月十六,历时三天。正月十五这天,自古以来本为“上元节”,后改名元宵节,天津人俗称“灯节”。与南方古镇的婉约比起来,这里则显得古朴大气,行走其间,浓重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给人一种全然不同的感受。
“二水中分云窈窕,几家杨柳木芙蓉”。一个北方小镇,能有一条河已经是一种荣幸。杨柳青二水夹流,千年古镇就诞生于两河之间。镇北有退海后天然生成的子牙河,镇南有世界第一人工河京杭大运河,“天河”与“人河”天人交济,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古老运河激荡出杨柳青的千年文明。
大多数人对杨柳青的印象都是木板年画,著名的杨柳青木板年画,与苏州桃花坞年画并称为“南桃北柳”的杨柳青年画,起源于明初,至清朝中期的康、乾年间发展到了鼎盛之势,杨柳青相继出现年画作坊百余家,形成了“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的画乡。另外,随杨柳青年画应运而生的风筝、剪纸、砖雕也为这座古镇的历史文化增添了风采。
杨柳青的根脉和灵魂,就是一座座古朴雄浑的院落,走进石家大院。这个位于古镇中心的住宅,南运河从大院门前流过,整个石家大院占地近1万平方米,包含十八个院落,院中有院,砖木石雕精美独具特色。
文昌阁位于古运河南岸,是天津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奉祀掌管主宰功名、禄位之神“文昌帝君”而得名。文昌阁为砖木结构,三层六角,高15米。六脊瓦顶,六龙头各衔一脊,正中为一球形宝珠,设计精巧。六面檐角悬铃铎,风吹铃摇,为运河上一景。
忽如一夜春风来,火树银花不夜天。御河边,古道外,逛庙会,赏花灯……这里比想象的还要美丽,古色古色,津味民俗。“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这不正是诗人辛弃疾笔下的真实写照吗。
在如画的杨柳青文化广场上,御河景区、柳口路紫色的、红色的、白色的树挂灯,在风中摇曳生姿,翩翩起舞。杨柳青年画灯、隧道灯,好象历史的长廊,如同岁月在绽放,勃勃生机,盛装迎客;南站商务区、柳口路、西青道等重点道路悬挂了近千面节日国旗,猎猎飘扬,火红如炬,这是这里的人民对国家的致敬,对生活的礼拜;建筑墙、御河岸、拱河桥,水波涟滟,光影彩秀,如诗如画,如梦如幻。
正月里来闹元宵,家家户户也挂起了各式各样的灯笼。临街的单位、商店也都彩灯高照。明月与彩灯相映成辉,引得家家户户倾家出动,争相欣赏。当地还有一个习俗人们都自觉遵循,那便是“走百病”。意思是,这一天要是能出门走一百步,有病的病好,没病的病不侵身。
我们老家与咱天津过元宵节风俗习惯最大的区别是,不忘让故去的人与活着的人一齐观灯赏月。元宵节那天,吃过晚饭,每家每户都要开着车、骑着自行车或者步行,来到故去亲人的墓地,点上事先扎好的灯,摆上祭品,再燃放鞭炮,磕头跪拜,所有仪式完成后,才返回家去,上街观灯赏月,看秧歌。我一直认为“送灯”这个习俗好,好就好在到什么时候都不忘祖先
美丽的夜景吸引游客及摄影爱好者驻足拍照留念,记录美丽的瞬间。冯铁英老师激情感慨:看俺千年古镇,绝少大厦高楼,另有一番韵味!闲步只恋御河畔,雅心独拨柳丝弦。彩廊檐下听春雨,画榭梁上看客船。琇桥披虹人倚栏,赧月卧水舟过涵。墨临桃源韵自奏,琴入画海诗乘帆。杨柳青,多么美丽的称呼,名字听起来都是享受。能够有幸来这里工作,我骄傲,
酌诗一首,聊做纪念。
大运河流淌城市记忆,
杨柳青听见自由呼吸,
石家大院见证古老和今天的传奇,
美丽西青 延续在一个梦里。
精武天下 一代宗师的武艺,
古镇幻化成为一种美丽,
多少心愿和年画连在一起,
民俗遗风将所有的情聚集。
美丽西青 蓝天绿地,
东南西北中 勾刻描印记,
一半属于自己 一半属于天地,
空中的云朵是城市花季。
美丽西青 蓝天绿地,
上下五千年 一颗心距离,
一半属于城市 一半属于自己,
你和我的笑容是厚土沃地,
我和你的故事是爱的传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