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海县大美林海入画来--林海循环经济示范区多措并举加快园区发展纪实
作为全县“两城三区六园一带”重要组成部分的林海循环经济示范区成立于2008年12月,位于静海县西北部,距天津中心城区19公里,距滨海新区65公里,距北京120公里,距石家庄240公里。园区规划面积100多平方公里,北始大清河南岸,南至静文路,西始子牙河西堤,东至京沪高速公路,涉及梁头、王口、台头、独流、良王庄5个乡镇的51个村街,2.1万多户,6.6万多人。
几年间,园区通过加强生态建设、培育建设林木苗圃、发展林下经济和休闲观光农业,促进了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和农民增收。特别是去年以来,园区管委会团结带领党员干部群众,合力攻坚、奋力前行,积极适应新常态,应对新挑战,坚定不移抓转型、调结构,促招商、惠民生,各项工作实现平稳健康发展。园区先后被评为国家首批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国家绿色农业示范区、国家林地食用菌栽培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天津市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单位、天津市现代农业示范区。
为全面展示林海循环经济示范区发展成果,切身感受园区与时俱进、加快发展的良好氛围,近日,记者走进这片被誉为“天然氧吧”、“生态绿肺”的示范园区,以文字和图片的形式,对园区整体发展进行专题报道,敬请广大读者关注。
1.生态效益日渐凸显
走进100多平方公里的林海循环经济示范区,仿佛置身于一片绿色的海洋。成片连方,苍劲挺拔的树木枝叶迎风摇摆,发出沙沙的声响,在“绿海”上空宛如奏响了一支气势浩大的交响曲;依傍在大树身旁的是泛着稚嫩青涩气息的各种小苗木;成片的林荫之下,鸡、鸭、鹅、大雁等畜禽或闲适散步,或嬉戏奔跑,为浩瀚的林海注入了灵动的生机与活力。
林海循环经济示范区自成立以来,始终立足静海,服务天津,面向京津冀,坚持以实现农民增收为核心,以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为重点,以发展绿色农业为主线,重点打造生态、绿色、循环三大特色品牌,着力构建以津涞路两侧为重点的林下经济产业带,以千米路两侧和黑龙港河沿岸为重点的休闲观光文化产业带,以静霸路两侧为重点的现代设施农业产业带和千米路、静台路、梁台路等沿线的中高档苗圃区。为尽快让静海大地绿起来、生态环境好起来,林海循环经济示范区始终把植树造林作为推进示范区建设的重要举措。通过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采取农户自建、乡镇分建、示范区统建三种方式,持续不断植树造林扩大林地面积,有效改变了园区乃至静海地区的整体生态环境。
如今,林海循环经济示范区面积已扩大到100多平方公里。园区内各类树木12万亩,树种140多个,苗木1600多万株。经测算,园区内树木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碳290余万吨,释放氧气260余万吨,消化吸收各类灰尘300余万吨,成为天津南部地区名副其实的重要生态屏障、绿色银行和天然氧吧。
2.林下经济特色突出
大面积的林地,为发展林下经济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带动附近农户增收致富,林海循环经济示范区积极探索推行林下种植、林下养殖和森林资源综合利用相结合的立体发展经营模式,收到良好成效。
发展林下经济,仅靠一家一户式的“单打独斗”是行不通的,必须实行规模化、集约化的“抱团”式发展才是唯一出路。因此,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应运而生,其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合作社把分散在一家一户手中的林地集中起来统一经营、管理,通过林菌、林禽、林药、林花四种模式,大力发展林下经济。
目前,园区林下经济稳步发展。林下药材,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市场”的模式,从河北省安国市专门聘请了2名专业技术人员对全区中药材种植从籽种秧苗购置、种植、管理和维护到收获进行全程服务。种植品种包括射干、桔梗、薄荷、瞿麦、板蓝根等。今年种植面积达到4500亩,涉及王口镇南茁头村、台头镇南坝台村、台头镇大六分村、林海药材基地、绿源生态园等。林下食用菌,主要品种有杏鲍菇、香菇、平菇、木耳等,去年产量达到1万吨,预计今年产量达到1.6万吨。今年已经制作菌棒120万棒,5月份入棚生产;中延工厂化生产杏鲍菇日产40多吨,生产经营状况良好。林下花卉,主要品种有君子兰、茉莉、扶桑、发财树等,去年规模达74万株。今年,1万平方米智能温室正式投入使用和运营,以天津市卉海花卉种植专业合作社为龙头,种植规模达到80多万株,其中君子兰达到30万株。林下养殖,主要有蛋鸡、肉鸡、鸭、鹅、猪、牛、羊、鸽子、蚯蚓、乌鸡等。去年出栏8万只(头)。目前,各企业和合作社正在积极购进各种禽畜,扩大养殖规模,预计全年出栏存栏禽类、猪、牛等10万只(头)左右。
3.重点项目加速推进
为确保林海循环经济示范区各项工作实现更好更快发展,园区管委会坚持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搭建园区整体框架,改善园区投资环境的重点工程,加快建设、重点推进。截至目前,园区基础设施投资达9亿多元,铺设公路26条、共计60公里,新建桥梁7座、过道涵73个,新打深机井142眼,疏浚干支斗毛渠179公里,架设供电线路94公里。区内方便快捷、四通八达的路网体系基本形成,水、电、路、通信等配套设施进一步完善。同时,园区管委会还不断加大环境整治、景观建设、道路两侧和节点的绿化美化力度,塑造了优美的环境和形象,使示范区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得到进一步提升。
园区要发展,单靠良好的生态环境、过硬的基础设施是不够的,必须有质量好、效益佳的高科技项目做支撑。近年来,园区管委会在加快修路、种树的同时,坚持抓招商上项目不松手,依托示范区丰富的林地资源、自然资源、产业资源优势,分别采取出访招商、代理招商、以商招商、网络招商等多种形式,拓展招商空间,聚合招商资源,形成招商合力,着力洽谈引进了一批现代高端农业项目落户,促进了园区传统产业向集约化、高端化、工厂化方向发展。
目前,示范区共有项目63个,投资规模达到10亿多元。其中,苗木类34个,设施农业类3个,林下种植、养殖类13个,旅游观光类5个,其他类8个。松江生态艺林园、北方园林生态观光园、绿源生态园、福禄园农业休闲观光园、海棠园等项目已开工建设或投入使用,成为助推园区加快发展的新引擎。
4.生态旅游
初具规模
随着园区规模的不断扩大,知名度的日益攀升,林海循环经济示范区为进一步实现林地资源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增值,积极把发展目光向生态旅游方向转移,坚持一产和三产对接,以发展现代都市型农业为主题,把生态旅游观光理念渗透于林海建设的全过程。
依托自身产业、区域和环境优势,园区管委会重新对园区发展定位进行规划、调整,完善提升旅游发展思路。即:在产业布局上抓提升工程。园区内30多家园林苗圃企业逐步由单一的苗木种植提升为生态旅游、瓜果采摘、餐饮娱乐和设施农业为一体的综合性观光园。在空间布局上抓“一心两带四区”建设。一心是:林海旅游综合服务中心;两带是:黑龙港河和大清河滨水景观带,子牙河美丽乡村旅游带;四区是:新村居民生活区、现代庄园休闲区、农业高科观光区、林海体验游乐区。在林下经济布局上积极推进三次产业的融合。在发展林菌、林花、林药、林禽等模式的基础上,对生产出来的农产品进行深加工,从而提高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对游客开放进行参观和采摘,不仅增加了林下经济合作社的收入,还扩大了宣传面,吸引更多人流,把林下经济的模式不断进行推广和扩面,从而形成林海发展的良性循环。
目前,园区生态旅游取得新进展。依托远大园林公司1000多亩北美海棠,成功举办林海第一届海棠节。期间,到园区观光的游客达到3000多人,各地游客对林海的优美环境给予好评和认可。发展农家乐旅游取得成效。示范区依托林地资源和区域特色产业,着力打造集林地观光、蔬果采摘、农家乐等各具特色的休闲观光项目,先后建成绿源生态园、林海嘉园、颐天药用植物园、远大海棠园、林海药用植物园等多个特色平原森林旅游景点和观光休闲场所,以千米路为界初步形成了两条旅游观光路线。分别是:千米路东以福禄园——海棠园——松江森林公园为线参观游览,最后落脚林海嘉园作为休闲就餐中心;千米路西以林海基地——颐天药用植物园——君子兰基地——北方园林——仁爱园林——绿源生态园为线,形成第二条观光线路。
5.服务民生
促农增收
作为华北地区首屈一指的以农业为主打的林海循环经济示范区,其所有工作的核心也是园区发展的最终目标就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因此,园区管委会始终把民生工程当做头等大事,采取多种措施,认真抓紧抓好。首先,他们利用农民田间学校,根据产业发展需求,组织农民集中进行培训。仅今年1至6月份共办班42期,培养农民群众和种养大户2020人次。通过利用田间学校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不仅提高了农民的种植水平和科技素质,辐射带动了当地优势产业快速发展,而且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
同时,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和合作社的示范引领作用,把一家一户的小生产组织起来,采取“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多种产业化经营管理模式,对园区内种植养殖农户进行一体化管理。几年来,园区内先后组建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97家,辐射带动农户7000多户,发展设施与特色农业面积3万多亩。为发挥国家绿色农业示范区的优势,整合产业资源,打响绿色产业品牌,提高农产品效益,园区还注册了“林绿康”商标,覆盖苗木、蔬菜、蘑菇、禽类等5大类、51个产品,所有产品实行统一品牌,促进销售。有效发挥林海管委会服务职能,积极开展信息登记、用工培训、就业服务、人才引进等业务,帮助周边群众就业。高峰时,在园区内就业的长期工和短期工达到1万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