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改革落地开花

29.01.2015  12:45

上图 1月19日,四川雅安市雨城区合江镇的朱大姐免费领到了剪纸艺术品。当日,雅安市学雷锋志愿者服务队为贫困家庭发放了过冬物资,送上温暖的祝福。

远 舟摄

右图 2014年12月22日,在河北省石家庄市地铁一号线人民广场站工地,志愿者们正在帮助中铁隧道集团工人上网订春节返乡车票。 本报记者 赵 晶摄

各级政府要建立社会救助管理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机制,充分利用已有资源,加快建设社会救助管理信息系统,实现民政与卫生计生、教育、住房城乡建设、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的信息共享。要依法完善跨部门、多层次、信息共享的救助申请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提高审核甄别能力。——摘自《关于全面建立临时救助制度的通知

要充分考虑住房救助对象经济条件差、住房支付能力不足的客观条件,通过配租公共租赁住房、发放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租赁补贴、农村危房改造等方式实施住房救助。

——摘自《关于做好住房救助有关工作的通知

完善高校招生选拔机制。高校要将涉及考试招生的相关事项,包括标准、条件和程序等内容,在招生章程中详细列明并提前向社会公布。加强学校招生委员会建设,在制定学校招生计划、确定招生政策和规则、决定招生重大事项等方面充分发挥招生委员会作用。建立招生问责制,2015年起由校长签发录取通知书,对录取结果负责。

——摘自《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

经济增长降速、民生改善提速,一降一提的鲜明对比,成为2014年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一大亮点。随着一项项民生改革措施落地开花,改革红利实实在在体现在百姓生活中。

青春创业成风尚

上海市徐汇区,一间10余平方米的工作间里,85后曹思宇还在为自己的衬衫品牌“吾衫”设计新创意。虽然从正式注册到目前仅有半年时间,但来自全国各地的订单已让他和伙伴们不得不夜以继日地装盒、发货。曹思宇一边在来自澳大利亚的大贝壳上刻画着衬衫扣子一边与记者聊天:这半年来最开心的不是卖了多少件衬衫,而是通过一步一个脚印的积累,终于看到了创业路上可以预期的未来——高级定制衬衫市场。很多人不理解,父母是高级知识分子、自己在沪上最大汽车公司拿着几十万年薪的他,为什么要改做衬衫。但是曹思宇清楚地知道,他就是想创业。因为,这是个创业的时代,各种政策和社会氛围正交织出创业的好时机。

与还在创业起步兴奋期的曹思宇不同,读研二的学生卢琪已经在为扩大业务做打算了。这个从大三就开始创业的小老企业家,如今已经是龙九子鑫联必升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的董事长。4年来,卢琪发过传单、开过餐馆、卖过服装,享受过获得第一桶金的喜悦,也经历过倒闭的惨痛失败,经历了三起三落,卢琪越发坚定了毕业后继续创业的决心,他要创,也要闯,要闯出一条青年创业路,并把自己的创业闯路经验传给更多学弟学妹,让有志于创业的莘莘学子少走弯路。

在被誉为“中国创业元年”的2014年,像曹思宇和卢琪这样的创业故事,记者采访了不少。二三十岁的青年们,用他们的创业汗水与泪水,汇成了那个新浪潮——要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新浪潮。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从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到自上而下开展的简政放权;从新一轮创业引领计划的问世,到各地发布支持创业的配套政策……去年出台的一系列举措,将创业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这其中,大学生创业尤其引人注目。年中,新一轮“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出炉,将在4年内引领80万大学生创业;年底,教育部发文要求落实大学生创业培训、工商登记、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鼓励扶持多种创业形态,允许休学创业。这些,让曹思宇们相信,这是个创业的时代。

当上“小老板”、端起“新饭碗”,这从2014年前三季度全国市场主体发展稳步增长的数据能够体现:新登记注册企业264.8万户,同比增长52.44%。自3月1日商事制度改革实施后,平均每天新注册企业达到1.04万家。

虽然各地公布的一项项创业政策和创业规划还在不断细化和完善中,但能读出的是,全民创业,着眼点不是在眼前,而是在长远发展。各地探索创业举措的新点子、新路子,其目的是将近期目标和长远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构建一个良好的创业服务体系,不只引导全民创业,更是要创好业、创成业。

临时救助解大难

“如果没有大病救助的好政策,我儿子就没希望了。”灵山县新圩镇的张村民是农村低保户,儿子出生后不久患了地中海贫血,每月需住院治疗,一年花费约3.3万元。依据灵山县民政部门出台的医疗救助政策,经新农合补偿,他能享受到8500元的城乡医疗大病救助金。

长春市市民李文翠离婚后带着两个孩子生活。由于居无定所,母子三人住过窝棚,也住过工地。“听说政府设立了社会救助服务中心,我就去申请,想试试吧。”李文翠说,她没想到,她真的申请到了一套43平方米的廉租房,有了属于自己的新家。

一笔看病钱、一套廉租房……看似普通,却能挽救一个生命,幸福一个家庭。那张“让困难群众求助有门、受助及时的安全网”,正变得看得见,摸得着。

“求助有门,受助及时”,破题之要义在于“敞开求助之门”。来自民政部的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8月底,全国已有36076个街道(乡镇)设立了社会救助申请窗口,24391个街道(乡镇)制定了社会救助申请分办、转办流程,26310个街道(乡镇)明确了办理时限,分别占全国总数的88.3%、59.7%、64.4%。

过去一年,民生事业改革打出“组合拳”,强化“托底”作用。2014年2月底,我国第一部统筹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就业救助、临时救助等八项社会救助制度的行政法规——《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出台,进一步完善了“托底线、救急难、可持续”的社会救助制度,让一道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安全网看得见、可感受;同年10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建立临时救助制度的通知》,要求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建立临时救助制度,突出强调了托底线、救急难的制度特点和功能定位,填补了现行社会救助制度的空白,和现行救助制度一道,共同构成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一个完整体系。

要“锦上添花”,更要“雪中送炭”。从提高城乡低保水平,到统筹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通过建立临时救助制度,落实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水平挂钩联动机制,实施社会救助暂行办法、临时救助制度以及儿童等重点人群救助办法,社会救助兜底作用切实加强。

老有所依乐融融

68岁的特困户张大爷没想到,像他这样孤身一人、没有固定经济收入的老人,老来还能搬进贵阳市花溪区的廉租房内,“住进政府出钱盖的高楼”,说起这事,老人眼里就放着光,问他住到这新房里的感受,老人反复说的就是一句话,“晚年有了保障,心里很踏实”。

年满65岁的秦阿姨2014年得到一张“老年卡”。“无论是坐公交、去公园都免费,去医院看病交费取药啥的,还能在特定窗口快捷办理,不用排队。”说起“老年卡”为自己带来的福利和便利,秦阿姨脸上充满幸福感。

过去一年,像张大爷和秦阿姨一样,享受到这样那样社保政策实惠的人还有很多。各级政府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机制,频频出台惠及民生的政策措施,使社保之网基本覆盖所有人群,社保水平节节攀升,百姓福利不断提高。

保障和改善民生,始终是公共财政的优先方向。截至2014年7月底,中央财政拨付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补助资金2576.16亿元,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补助资金750亿元。财政对社会保险基金补助总支出达到3570.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7.4%。有了公共财政的支持,经济困难的高龄、失能等老年人的后顾之忧得到解决。

过去一年,面对快速发展的老龄化社会,各地积极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由多个部门承担的14个配套政策文件相继出台,涵盖养老设施建设、政府购买养老服务、老年人补贴、责任保险、远程医疗、人才培养等多个方面。

过去一年,27个省区市整合了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制定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暂行办法、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经办规程,养老保险制度覆盖人群不断增加。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面实施,制度之间、地区之间转移衔接政策有效落实。主要解决城镇职工与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衔接问题的《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暂行办法》自2014年7月1日实施以来,总体运行平稳。截至2014年底,全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50107万人。



原标题: 民生改革落地开花

滨海旅游区域将建社区服务中心
项目计划2020年投用     从中新天津生态城获发改委
生态城厚植投资兴业土壤
出台一系列让企业“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举措发改委
马克思主义指引中国成功走上康庄大道
── 二论习近平总书记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发改委
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市委常委会召开会议 着力打造智能科技产业高地 李鸿发改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