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垃圾”服装何以发展为灰色产业链?

27.03.2015  18:39

    新华网天津3月27日电(记者赖雨晨 覃星星 袁慧晶)  境外旧服装是我国明令禁止进口的一类固体废物,但目前在国内并无相关法律规定明确禁止经营旧服装。在一些城市的集贸市场里,一些打着“外贸尾货”旗号的“洋垃圾”服装竟成了部分消费者眼中的抢手货。由于需求旺盛、走私链条堵截难度大、清理市场缺乏执法依据、地方保护伞仍未破除等种种因素交织,这一灰色产业链多年来难以禁绝。

    直击:分工细致的“洋垃圾”服装“专业”市场

    在江西南昌的朱紫巷社区里有一些不起眼的服装店,所谓“外贸”服装的售价可以低至10元至200元不等,货色种类齐全,甚至有叫价高达8000元一件的皮草。记者假扮成顾客走进这样的一家服装店,一阵霉味扑面而来,成堆的衣服直接散堆在地上,顾客就在其中淘货。

    记者发现,这些店铺的主要顾客是中年妇女,她们甚至很清楚自己购买的是境外旧服装,却并不介意这些衣服未经过清洗消毒,有的人还是光顾了十余年的老主顾。店主大多也不避讳货源,更不愁卖不出去,“好款式放一两天就被人挑走了”。

    在广西南宁的官塘市场,记者也发现好几家这类旧服装店铺:散发着霉味的衣物堆在地上、塞在麻袋里,通常一个款式只有一件,有明显的褪色、起球等穿着痕迹甚至污渍,售价低至10元一件,带有外文商标。尽管店主声称这些服装都是“外贸尾货”,但种种特征均表明其为“洋垃圾”服装。

    广东省陆丰市南部的碣石镇是我国境内最大的“洋垃圾”服装集散地。这个临海镇与香港的海上距离仅115公里。碣石镇经济基础薄弱,加工销售旧服装启动资金少、技术要求低、需求稳定,因此当地大量闲散劳动力以此谋生,逐渐形成全国闻名的“专业”市场。汕尾海关缉私局的一份调研统计显示,在这个人口26万的镇上,从事“洋垃圾”服装经营的就有万余人。

    清晨6点,在碣石镇双莲市场周边的小巷里,一间间民房拉开铁闸,准备迎接来自全国各地的二手服装“倒爷”。每道铁闸背后都是一家集居住、加工、售卖功能为一身的“三合一”门店。各家门店分工细致,短裙、毛衣、外套、皮草,每家店几乎只卖一个品类。店主直言不讳称,这些主要是从日本、韩国等地进来的旧服装。

滨海旅游区域将建社区服务中心
项目计划2020年投用     从中新天津生态城获发改委
生态城厚植投资兴业土壤
出台一系列让企业“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举措发改委
马克思主义指引中国成功走上康庄大道
── 二论习近平总书记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发改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