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人口社会管理创新刍议
创新流动人口管理,就要从成立流动人口工作机构,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加强社区综合管理,建立和完善流动人口公共服务体系等几个方面着手,避免流动人口带来的社会管理难题。
人口的流动,从本质上说是地区和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产物。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口流动的数量和频率将越来越多越来越频繁。人口流动既推动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又给当地的社会治安、计划生育、公共基础设施配套等社会管理带来一定的压力。如何做好流动人口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工作,是当前政府社会管理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流动人口及其管理现状
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全国有2.2亿流动人口,约占总人口的17%,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流动人口将有加速发展趋势。流动人口受教育程度、就业技能的影响,其生存环境、生活条件都较差。就业、住房、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子女入学入托等是流动人口面临的实际问题。由于流动人口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政府许多部门都对流动人口进行管理,但更多的是条块分割,各自为政,导致流动人口社会管理效果不佳。
推进流动人口管理体制改革
(一)尽快成立流动人口工作机构。为了科学有效地管理流动人口,提供“一站式”的公共服务,各级政府应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尽快成立流动人口工作机构,加强流动人口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机构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负责科学统筹规划流动人口的发展,制订流动人口公共服务政策,发布流动人口数量、经济状况、生存环境和各地经济发展信息,向政府提供流动人口政策建议,接受流动人口政策咨询,协调相关部门和组织,为流动人口提供“一站式”公共综合服务。
(二)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当前,社会发展成果转化成社会福利,各地都按照户籍关系实行分配,户籍人口才能享有,非户籍人口不能享有,这就是当前户籍制度的症结所在。流动人口作为当地非户籍人口,自然分享不到当地的社会福利成果。为引导人口合理有序流动,推动社会均衡发展,消除因户籍造成的福利分配弊端,我国应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打破城乡界限,逐步实行城乡一体的户籍制度。从长远看,流动人口的管理应实行居住证制度,凭居住证就可以享受当地基本公共服务,并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三)加强社区综合管理。社区是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重点,要注重基层社会管理,强化社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功能,提升社区综合服务管理能力。要整合管理资源,把社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与社区警务工作结合起来,共同管理,实现流动人口社会管理效率最大化。建立信息化为主要管理手段,推进部门合作,联合采集流动人口信息,为政府的科学决策和各部门的社会管理提供数据支撑。
完善流动人口公共服务体系
(一)建立流动人口公共财政投入机制。流动人口为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但又分享不到社会发展成果。为有效推进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各级政府应建立和完善流动人口公共财政投入机制,把流动人口的公共服务管理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确保流动人口公共服务经费的落实。
(二)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政府应加强劳动执法,强制企业和用人单位依法办理各种社会保障,包括养老、医疗、工伤、失业、计划生育等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方便流动人口就业、生活,维护其合法权益。
(三)全力推进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各级政府应明确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容,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制定并落实流动人口公共政策,全面实现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