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海上平台的工作者高国庆 坚守岗位二十年
高国庆是中法渤海地质服务有限公司的一名职工,由于工作需要,常年带队出海作业,游走在各个海上平台。如今,他在这个岗位上已经干了二十多年。提起年夜饭,高国庆说,他都记不清有多少次是在海上平台过除夕了。
像高国庆这样的海油工人,一般一出海至少十天半个月,根据工作性质不同每天的任务也不同,可相同的是,他们工作时辛苦忙碌,休闲时却枯燥乏味。由于远离陆地,他们只要出海工作便很少能有家人的信息。如果出海的海域信号比较弱,甚至连电话、网络都没有。
“我第一次在海上平台过除夕是在1992年。”高国庆告诉记者,当时第一次远离家乡、远离亲人,坚守在孤零零的平台岗位上。当年,他负责城北铀矿开采项目的相关服务工作,工作条件比较艰苦。在那时手机还未流行,而工作之余又比较枯燥,根本没有什么文化生活可言。这样的环境,更加让高国庆萌生思乡情绪。
“当时,平台上可以拨打卫星电话。”高国庆告诉记者,但是因为一个平台上有一百来人,每个人打电话的时间只有几分钟。除夕当天,大家轮流拨打卫星电话,给家里报平安、传祝福。
高国庆说,他清楚地记得第一次在海上平台吃的年夜饭是涮羊肉。因为平台上的工友来自祖国各地,风俗习惯和饮食习惯都不相同。平台的配餐公司就为大家准备了热腾腾的火锅,“食材肯定比平时要丰富许多。”高国庆告诉记者,配餐公司的工作人员为大家提前采购了新鲜的蔬菜、肉禽蛋奶,犒劳辛苦一年的海油工人。
“因为作业性质,海上平台的工作是不能停的,所以工友还是要轮班吃年夜饭。”高国庆说,和工友一起吃的年夜饭热闹、温情,大家相互问候、传递祝福,也相互传递着对家乡的眷恋和遥远的祝愿。
高国庆回忆说,在渤海10号、渤中251号、渤中326号等平台上作业时度过的除夕都非常有意义。工作不太忙的工友聚到平台食堂,大家齐动手一起包饺子。“在平台上作业的海油工人绝大部分是男士,很多人在家里可能都不做家务不做饭,但是在平台这个大家庭里,大家都争抢着做年夜饭。”高国庆回忆,切菜、和馅、擀饺子皮、包饺子、下锅煮,大家都争抢着出一份力。虽然饺子包得七扭八歪,但是这对于大海上孤零零的平台上的男人们来说,这是春节他们送给自己最好的礼物。
提起近几年在平台上的年夜饭,高国庆还是有点垂涎欲滴。不管吃什么主食,年夜饭上螃蟹是少不了的菜品。如果配餐公司回陆地,年夜饭上还可以吃到油炸蝎子、三文鱼刺身、大龙虾。为了满足来自祖国南北的工友,会分别煮饺子、煮汤圆。高国庆说,平台配餐部准备丰盛的年夜饭,也是为了通过聚餐扫平大家的思乡情绪。大家以茶代酒,相互碰杯祝福。餐厅狭小,却不失热闹;饭菜简单,却很可口。
现在很多海域都有了网络信号,大家除夕夜可以和家人视频聊天,可以不限时打电话,那份真实感就好像是漂洋过海回到了家人身边。记者了解,为了作业进度,每年除夕夜的海上平台都会有很多海油工人奋斗在一线。这些漂在海上不回家过年的人,让中国海油的发展蒸蒸日上,为海洋石头工业发展作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