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时报3月6日02版刊发消息:聚焦创新发展 服务国家战略

09.03.2017  12:06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这样写道:“要推动国家级新区、开发区、产业园区等创新发展。”结合今年新区的重点工作,开发区、高新区将落实好国家、天津市、滨海新区的决策部署,围绕创新发展“做文章”。专家学者也建议,新区要充分发挥改革创新的优势,加快推进多个特殊功能区增长极的叠加优势,进一步放大极化效应。

  专家观点

  充分发挥创新优势 更好服务国家战略

  滨海综合发展研究院副研究员蒋宁认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提到了国家战略、国家区域战略、国家级新区、开发区、产业园区、改革创新和海洋经济等关键词。作为经济体量最大的国家级新区,报告中的这些关键词在滨海新区以往、现在和未来的发展中均有所涉及,很有必要进行深入的梳理和分析。

  从国家战略角度看,国家级新区是由国务院批准设立,承担国家重大发展和改革开放战略任务的综合功能区,是特殊功能区发展的最新形态,也是落实国家战略的主要载体。国家的区域战略包括东部率先、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和中部崛起。在东部率先战略下,1992年上海浦东新区获批成为首个国家级新区,带动了长三角的发展。随后,2005年滨海新区首次作为国家发展战略被写入全国政府工作报告,成为第二个国家级新区,正式拉开了开发开放的帷幕,成为国家战略的启动点。近年来,国家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和“一带一路”国家发展战略,而此时,滨海新区又被赋予了国家战略支撑点的重要作用。如果说2005年滨海新区是在国家区域战略引导下发展起来的,现阶段乃至下一个时期,就是我们如何更好地融入、服务和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重大国家战略的关键时期。

  从改革角度看,作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示范区,滨海新区与其他国家级新区比较起来有其独有的特点。国家级新区均承担了改革的任务,但除浦东和滨海以外,其他大多是根据自身实际,围绕着某一个领域进行制度创新,如舟山群岛新区重点围绕海洋经济进行制度创新;按照综合配套改革方案的要求,新区承担了十个方面的改革任务,涉及行政管理体制、金融创新、涉外经济、生态文明等经济社会各个方面。

  十年间,我们在行政管理体制、行政审批体制、涉外经济体制和金融创新等方面的改革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完成了管委会向政府的转变,组建了新区的行政审批局,搭建了自由贸易试验区,促进了融资租赁产业的高速发展。这些举措解决了困扰各个国家级新区的跨区域行政整合问题,统一了新区的事权,实现了审批效率的提升,扩大了企业的经营范围,提升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极大地推动了新区的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也为其他区域的发展提供了示范样本。

  在国家的关怀下,市、区各级政府以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相结合为方法论,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勇趟深水区,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制度藩篱,新区与国家部委和市有关部门之间也形成了一套完整高效的制度创新推动机制。新时期,我国将进入全面深化改革阶段,制度创新难度将越来越大,新区也有能力更好地发挥经验优势,承担起为国家破解改革创新难题的职责。

  实质上,对于已有十多年发展历史的滨海新区来说,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就是要求我们站在新的起点,在新常态下,坚定不移地以改革为手段,打造产业转型升级的平台、城乡统筹的示范区、对外开放的窗口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深度融入和服务好京津冀协同发展和“一带一路”两大国家战略。

  下一阶段,滨海新区要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在产业上加强与周边区域的对接,加强载体建设,承接北京的高新产业转移,强化与河北省的资源流动,适当开展港口合作,还有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制度政策的一体化。围绕“一带一路”战略,加强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体系建设。

  要充分发挥改革创新的优势,调动各功能区和街镇的改革创新热情和动力,深化政府“放管服”创新力度,形成上下结合的氛围,围绕新区的现实问题,在核心环节实现突破,加快推进多个特殊功能区增长极的叠加优势,进一步放大极化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