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新区区长张勇:从速度滨海向效益滨海转型
天津北方网讯: 今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作为承担天津城市功能核心载体的“双城”之一,五大战略机遇叠加的滨海新区将如何开启未来五年的新篇章?如何率先全面建成高质量的小康社会,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居民?如何加快实现国家赋予的功能定位,深化综合配套改革,当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
一年之计在于春。在津城最美的春天里,新报聚焦新区,对话滨海新区及功能区负责同志,请他们为读者展开一幅滨海新区迈向国际化创新型宜居生态新城区的宏伟蓝图。
“滨海兴则天津兴,滨海强则天津强”,滨海新区地区生产总值多年来一直在全市占比一半以上,综合配套改革走在全国前列,“京津冀协同发展、自贸区、自创区、一带一路、滨海新区开发开放”五大战略机遇叠加在这片区域。今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滨海新区如何起好步,如何做好民生事业,又如何破解区域难题……带着这一系列问题,新报记者日前专访了滨海新区区长张勇,请他为关心新区的人们,畅谈区域新一年的发展蓝图。
-压力很大但依旧充满信心
记者:滨海新区在经济发展上一直是全市的龙头,面对当前经济下行的困难局面,滨海新区如何保持龙头地位,继续发挥好带头作用?
张勇:实事求是地讲,当前的经济下行对滨海新区的影响确实很大。特别是受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出口下滑、市场需求不足等因素影响,新区的冶金、石油、石化等行业开工不足,下滑得非常厉害。“十三五”期间,我们提出了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以上的目标,就是通过主动下调增速,为转型升级腾出空间,把该压下去的产能压下去,集中力量把新的增长点培育起来,把新的增长动力建立起来,使发展更有效益、更有活力、更有后劲,实现滨海速度向滨海效益转型。近几年,新区一批新兴产业正在加速成长,已经形成了一个很好的发展势头。工业方面,航空航天产业增长40%以上,环保产业增长25%左右,汽车产业增长20%左右,生物医药增长11%以上;服务业方面,营利性服务业增长20%以上、金融业增长15%以上,这些都是新区今后发展的潜力所在,也是转型升级的着力点。最近,我们集中出台了一批政策,以政策组合拳的形式,充分发挥政府有形的手和市场无形的手的合力,引导各类要素向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集聚,加快培育新的增长点和增长动力,努力实现发展动力转换。今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我们将坚持不懈地抓好项目落地,以大项目、好项目来带动新兴产业发展,并为实现“十三五”规划的目标任务打下基础。目前,新区在手的、单个项目超过5000万投资的有1300多个,总投资1.3万亿元。为完成“十三五”期间3万亿元的投资目标,今年我们打算进一步加大国内外优质资源整合力度,每两周推动一次项目建设,每月举行一次集中签约,计划新签约5000亿~6000亿元的项目,前两月已完成了1000亿元项目的签约。可以说,尽管压力很大,但我们对新区的发展依然充满信心。
-自贸区带来滨海投资热
记者:天津自贸试验区即将迎来挂牌一周年,自贸区的发展和广大市民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张勇:北方唯一的自贸区坐落在天津,这是中央对天津的支持;自贸区的三个片区全部摆放在滨海新区,这是全市对新区的支持,也是我们的任务。目前,全球正在构建新的贸易规则,自贸区实质上是新一轮对外开放的平台。我们建设自贸区,主要是做好制度准备和人才准备。天津第一批制度创新共推出122项,现已基本上全部落地,第二批推出了50项,这些制度创新最直接的影响是带来投资热潮。2015年全年滨海新区新增市场主体1.7万家,新增注册资本金4800亿元,比上一年分别增长了1倍和2倍。今年1月份市场主体增长92%,注册资本金增长155%。对普通消费者来讲,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好处:一是有利于创新创业。比如,先证后照、一证一照,符合一定标准的企业可以开立自贸账户等等。二是有利于提高生活质量。最明显的就是各类进口商品的直营店可以方便群众购物,同时随着跨境电商的试行,购买海外商品会更方便。我希望大家不要放过自贸区带来商机,我们也总结了一些成功的案例,相信对大家会有帮助。
-三方面发力回应百姓关切
记者:我们了解,今年滨海新区的工作有一条主线,叫做“调结构、促转型、增动力、提效益、惠民生”,刚才您介绍了促进经济提质增效的系列举措。那么在居民最关心的民生领域,新区将会有哪些新动作。
张勇:民计民生的事是老百姓最关切的事,更是区委、区政府最想解决的事。近几年,新区财政80%以上的支出用于民生领域,连续实施“十大民生工程”和“20件民生实事”,办了一些实实在在的事,群众反映也比较好。2013年,新区启动了总投资300亿元的“十大民生工程”,涉及60个重点项目,目前已经完成了三分之二,通过今年的攻坚争取全面建成。我们还在酝酿新的“十大民生工程”,再建一批重点项目,尽快补齐民生短板。
在就学方面。这几年在市有关部门、学校的支持下,新区通过合作办学的形式,建立起一批优质的中小学、幼儿园,使更多新区的孩子享受名校教育。这当中,实验中学滨海学校已经招生,今年还将提高其使用效率;南开中学生态城学校、天津一中空港学校以及在北塘的昆明路小学都将在今年暑期开始招生;与新华中学在渤龙湖合办的12年一贯制学校暑期小学部将开学;实验小学、实验中学在海港城建设九年一贯制学校,小学今年要招生,初中今年要开工建设。按照“十大民生工程”的计划安排,今年将完成74所学校的新建和提升改造任务。在就医方面,主要是显著提升医疗设施水平。空港总医院已经开始运营;位于汉沽地区的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滨海医院今年要实现主体封顶;第五中心医院二期工程今年完工;中新生态城医院今年也要投入运营;滨海中医医院、肿瘤医院今年要开工建设;大港医院和人民医院合作正在进行改造,明年投入运营;加拿大多伦多儿童医院今年将落户新区,满足新区高端医疗服务需求;新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今年上半年也将投入使用。除此之外,今年新区将继续抓好改善民生20件实事,在促进就业、住房保障、养老失业、菜篮子工程、文化惠民等方面让居民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多措并举解决出行难
记者:这些年,滨海新区在交通体系建设方面投入很大,但是出行难问题群众也时有反映,今年新区在改善出行条件方面有哪些新的打算?
张勇:今年我们准备做好三件事,解决群众出行难的问题,让新区的交通面貌近一两年有一个彻底改观。第一件事是,打通断头路,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这方面主要安排了15项工程,如实施津滨、京津、津晋三条高速收费站和卡口改造工程,解决新区入区口拥堵问题;建设北海路地道、二大街桥、洞庭路地道,解决开发区和老塘沽城区跨铁路交通拥堵问题;建成中心商务区安阳桥、于新桥,筹划启动西中环、滨河南路跨海河桥工程,进一步打通跨河通道;启动大港世纪大道东延工程,解决大港地区与核心区交通不畅问题。第二件事是,治超治违,缓解港城矛盾。首先解决困扰多年的大车过境问题。这方面新区居民都有切身感受,多年来进出天津港的货物运输主要依赖公共交通,众多大车穿城而过,既给交通带来巨大压力,也严重影响群众生活质量。今年我们将通过四方面来下大力量解决。一是加快货运铁路建设,引导货运运输通过铁路进行。建成大北环线、津港三线和集装箱中心站,解决北疆、东疆的集装箱和件杂货的运输需求;2017年建成西南环线,南港铁路满足南疆、南港的散货运输需求。提高铁路运输能力,实现铁路货运北进北出、南进南出,减少货运对城区的干扰。二是实施科技治超工程,在主要入区口、集疏运通道关键路径设置11处动态治超称重装置和9处高清卡口,6月底前投入使用。同时,建设两个治超综合执法站,建立多部门联合的治超指挥调度平台、执法处罚协同联动平台,形成现场和非现场相结合的治超管控体系,确保治超效果。三是规范货车停靠秩序,在新区南部和北部各规划建设一处大型货车综合服务区。目前南部区域的货车服务区已基本建成,年内将投入使用;北部区域货运服务区正在选址,明年建成并投入使用。四是疏解过境交通压力。建成西外环高速、津汉高速、津港高速公路二期、津汉联络线,让过境货运交通绕行环线高速,减少过境交通对海滨大道压力,解决海滨大道城区段交通拥堵问题。建成塘汉路拓宽、京津高速辅道和疏港联络线工程,形成北至泰达大街、西至西中环、南至津沽一线、东至海滨大道的货运保护环,并在城区和外围科学布置限高设施,在实现城区禁货基础上保障客运车辆顺畅通行。第三件事是,优化提升公共交通,解决好双城间的交通问题。目前,每天大约有30万人来往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之间,仅靠道路交通很难承载。我们将加快津滨轻轨修复工作,争取6月份恢复开通至市民广场站,待东海路站修复完成,明年3月份全线开通。
-畅通渠道听取群众意见
记者:我们了解上个月滨海新区向社会公开发布了三张任务清单,体现了滨海新区建设高效透明阳光政府的决心。请您谈谈新区在提升政府的公信力、执行力和群众满意度方面的做法?
张勇:今年年初,我们在确定主要工作任务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听取和吸纳了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前不久,我们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布了三张任务清单,主要有两方面的考虑:一是从政府自身建设的角度,通过扩大社会监督来增强政府工作透明度,提升执行力。二是扩大群众的参与度,特别是在落实过程中让广大群众更多地参与进来,让新区广大群众在共建共享中提升获得感和满意度。这些年在地方工作我有一个习惯,非常乐意到企业、到群众中去,跟大家面对面交流,能够给我的工作提供可借鉴的思路和办法,这也是我工作的动力所在。看到群众对政府工作的肯定,我从内心感到高兴。从群众提出的问题中,我们能够找到下一步工作的着眼点和着力点。借此机会,我再次重申一下与群众交流沟通的渠道:一是24小时开通8890便民服务专线;二是区长热线65306666;三是滨海政务网区长邮箱。希望社会各界给我们多提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群众的需求就是我们工作的目标,让我们一起努力把滨海新区建设得更加繁荣、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