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滨海新区小王庄村:鸟语花香的净土
小王庄村水天相映,芦苇飘荡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小王庄吹打乐
走在天津滨海新区小王庄村,用脚随便一踢,便有可能碰到秦砖汉瓦的残片。上些年岁的村民说,小王庄是块风水宝地,这里有着一部漫长的文明传播史,一部光荣的革命斗争史,一部磅礴的新中国创业拼搏史,而最让人“心动”的是,这里还是一片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净土。
四月,记者来到小王庄村采访时,这里已经“沐浴”在一片嫩绿与粉红中,挺拔的是杨树,开放的是碧桃、玉兰,地头的野菜也已冒头。3835亩耕地环绕的村庄,现在还剩下不多的几户工厂和人家。隔着进村大道对面的是村里本世纪初为农民建起的楼房,而跨越津淄公路(205国道)就是已经建成的占地981亩的生态示范镇,全镇20个村中的12个村将在此生态宜居的“新城”安居,这其中就包括小王庄村。
天鹅飞过的故乡
小王庄镇文化站站长苗有德现住大港街,但他是土生土长的小王庄村人。苗站长告诉记者,去年入冬之前,他亲睹60多只野天鹅从村北向东南的钱圈水库和北大港水库湿地飞越。“这景象已多年不见。野天鹅它们还懂得‘放哨站岗’,当时村北高土台上站着一只‘岗哨’,村南还站着一只‘岗哨’,沿途有情况就用它们特有的叫声互相‘通报’。”这情景,一下子让苗有德的记忆闪回到花香鸟语、槐花飘香的往昔。
1959年出生的苗有德还能记得小时候小王庄村纵横交错的沟渠,条条沟渠里鱼虾乱跳,而堤上栽植着成排的垂柳和紫穗槐,一棵棵2、3人合抱的大柳树和槐树随风摇摆,一派田园风光,宛如江南。离小王庄10里地的钱圈水库更是芦苇接天,水洼相连。“两个人面对面听不见对方说话,水鸟太多了,叫声一片。有时下网捞鱼捞上来的不是鱼,竟是一网刚出生不久的小小的水鸟。”苗有德说,村人根据百灵鸟的活动还能预测天气——如果鸟将窝搭在沟底,说明一个月不会下雨;如果鸟窝在沟侧说明下雨但不大;如果是在沟沿,则要当心了,那就明说会有大雨降临。最神奇的一次经历,是他亲眼见证传说中的“神鸟”,它重15、16斤、翅膀张开有2.5米,老辈人说那是 地布(音)鸟,很难见到。
到镇里工作后,苗有德还记得村东有一片上世纪六十年代洪水过去后生长的自然林场,村人都叫它老林场。“什么树都有,一到春天,苹果花香,槐花香、桃花香、杏花香全飘进了办公室,闻一闻就陶醉了。特别是春夏之交,紫穗槐把道路上面的天空整个遮了起来,粉红花朵,绿色枝叶形成一条条空中的花海廊道,真是美啊。”鸟多到难以计数,各种叫声形成合唱,像一个天然的大歌剧场,而植物多,动物便格外多,许多都叫不全名字。到现在,村庄周围还能见到一些稀少的野生动物,比如壁虎大小的蜥蜴,山鸡、野鸟、野鸭、野兔等。“你就可以想像人与自然是怎样的和谐”。
在小王庄,有个祖辈传下来的规矩,春季不行猎,因为春天鱼要产籽,鸟要孵雏,而且村民直到现在也从不下药捕鱼逮鸟,保护乡土的意识非常强。
记者看到,就在镇政府一楼大厅醒目位置,张贴着有关禁止猎杀与保护野生动物的布告,而镇政府的工作报告里出现频率最多的便是“生态”两字。生态镇、观光农业、冬枣基地,最吸引眼球的则是这一条:“安装太阳能路灯434盏;完成村庄绿化355亩,全面开展秸秆禁烧工作,推进清新空气行动;严格落实清水河道行动责任任务,推进示范镇污水处理厂建设,落实嘉立荷十四场和洪瑞养猪场粪污处理系统建设。启动辖区内河道防污治污工程,对上游来水口门进行封堵,严密监视上游来水水质,杜绝上流污水排入。对主要河道划分责任段,明确界桩界号32处,对主要河道重要地段设置防污治污警示牌和警示桩100处。”
记者看到,在马厂减河边,一排排明窗净瓦的楼房耸立在风日朗朗的春光中,绿树环围,特别是沿减河的绿带树木茂密,环境十分优美。据介绍,这个即将安置1.5万村民的小王庄示范镇 “最终将建成为天津独具特色的‘乡野乐园,幸福小镇’”。
滨海新区“四清一绿”美丽乡村建设,“使村庄更加净化、美化和绿化,当万千树木重新成林,谁敢说野天鹅不会年年从头顶飞过?”苗有德高兴地说。
水天相映的“世外桃源”
记者在小王庄徜徉,满眼看到的是块块整齐的宽400米、长1600米的“条田”,当年挖的甜水沟和咸水沟等农业灌溉沟渠依然在。原来小王庄曾是津沽有名的“鱼米之乡”。头枕马厂减河的小王庄,因这条“一脉好水”的人工河道而孕育了得天独厚的自然与人文环境。
天津地处九河下梢,大港是河中之都,小王庄便是“河中之村”,泄洪重镇。清光绪元年(1875年),为了减泄南运河洪水,海防提督周盛传率驻军分三次开挖河道,全长75公里,初名靳官屯减河,后因地近青县马厂而改称今名。听村中吹打乐师黄树芳老人讲,许多事都祸福相生,南运河一脉好水冲刷的这片土地,将原来的盐碱地浸润成带有石晶的沙壤土,特别适宜水稻生长,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兴修水利、改土治碱,使这个泄洪重镇、非旱即涝的土地形成水稻遍地、沟渠坑塘星罗棋布的鱼米之乡。当时和“小站稻”齐名的“钱圈水稻”就在离小王庄村4、5公里的钱圈村。每当稻花飘香、水天相映,这里就成了“世外桃源”。
因为水多水好,所以鱼虾蟹特别多,最有名的鱼是“方片鲢”,样子有点像武昌鱼。“有些年景螃蟹多到‘闹灾’,它们咬断稻苗茎杆,这时村民开始捉螃蟹,1斤以下的螃蟹我们都不屑一顾。”“那时家里焖好米饭,等菜下饭时现去沟里抓鱼做菜都来得及,‘米饭炖鱼’代替了原来待客的‘大饼鸡蛋’”。“最香的是把大米磨成米面,在锅沿贴米面饽饽熬鱼,真是好吃。”至今村中老人还对此念念不忘。
到现在,村庄附近的河渠里依然水流明净,还能钓鱼。漫步断流枯水期的马厂减河,记者看到只要水积稍多的河段,就有人端着鱼杆在静静垂钓。“小王庄还是我们这些‘原住民’心中的净土”, 苗有德自豪地告诉记者,在城里上班的人们都说,退休后要从城里重新搬到村来住,因为这里每块土地,每个沟坎上都有他们的脚印。
吹打乐寄寓天人和美
在小王庄村,村民延续着一个古老的手艺,这便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小王庄吹打乐。说起小王庄吹打乐,民间音乐会会长张万清告诉记者,在小王庄,古辈就传下了道教的一个支脉——天地门,讲求的也正是道教的最高境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小王庄吹打乐体现的正是“天人合一”的自然妙理。
记者随张万清来到小王庄村址上所剩不多的一座平房小院,它是村委会专门为吹打乐活动保留的平房。四间房,进屋是灶台,待进到正房就热闹了,地上墙上摆着挂着大鼓、堂鼓、钹、铙、锣、笙、管,吹打乐一应家什俱全,每天晚上14、15个民间乐人在此练功。从建村时就有、如今传承了600年的小王庄吹打乐是伴随着正月里民间放灯习俗、祭祖祈福而兴起的一项民间庆典音乐活动。不同于江南的吹打,小王庄自有“独门秘诀”,“不仅演奏技法独特,鲜见的乐器也有历史工艺价值,它们是开道铜锣两面,钹、铙一对,芦苼五把,大小管各一个,十音锣各一个、大鼓一个,服装为海青袍,代表作品有《骷髅》、《苏武牧羊》、《南梆子》等”,宫、商、角、徵、羽,没有4和7音,演奏起来都是小调,柔和宛转。
张万清指着炕上的炉桌告诉记者,现在队伍里年龄最大的王云兰老人80多岁了,原来能围着炕桌打一圈,所有的乐器从桌上抄起都能娴熟应用。只要黄树芳、苗有德在,三个人配合起来就别提多棒了,老人怎么串,两个人怎么跟。再早还有一位郝清奎老人(已去逝),60多年从艺,精通管、笙、鼓、钹,对古老的“工车字”也有研究,能翻译成简谱,他们形容老人“吹管声如百鸟放歌,吹笙如彩鸾欢唱,鼓点落地生根,执铙节拍严紧,抑扬顿挫,起伏有律”,一生能吹奏50余个传统曲目如《将军令》、《夜深沉》、《一枝花》等,现已传到第11代传人。
听大家七嘴八舌讲放灯打乐的故事真是令人神往。正月十四是放“鬼灯”,乐队在村民环绕中簇拥一路黄纸灯到墓地,在“上路曲”、“十公羊”、“河来风”、“四成仙”等伴奏下将灯置于各个坟头,一时烟花齐放,星火辉映,鼓乐喧天,天地合一;正月十五放“神灯”,当家师傅带领浩浩荡荡的队伍,由村庄直奔大道,大道两侧每隔3米摆放一盏灯,一直伸向远方,人灯相映,灯影相随,队伍来到小王庄桥头,乐队演奏戛然而止,全体静立,敬香、鞠躬,祭奠当年为守桥牺牲在此的英烈们,这时一曲《上天梯》响起,悲伤凄美,人神同感;正月十六放“人灯”,此日出嫁女回娘家,这天放灯也是“走百病”,最是壮观热闹,街街巷巷张灯结彩,百姓倾巢而出,在《八仙庆寿》、《清一阁》优美的乐曲声中,从这家到那家,家家户户组成不断壮大的“人龙”,汇集到广场,成为一曲乡村的交响乐章。人们对幸福美好生活的祈愿与祝福全部寄予其中。
“这两年,镇里最大一次组织起全镇20个秧歌队,连村民观众2000多人的队伍绕示范镇走了一圈,以前从哪出发还要回到哪,但当时人太多转不过来了,就在队伍停下的地方散的场,大伙高兴啊。”现在,村中琴棋书画的文化人都汇聚到农民自己的文艺组织“小王庄镇草根艺术社”,“以文化人、以艺育人、以美树人”,大家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共同把这块土地的文化发扬光大。而小王庄吹打音乐会和村中的同乐会也在此平台基础上,挖掘整理了民间曲牌将军令、义风书、天下通、大斗鸡、小斗鸡、关人掌等传统曲目,搜集排练了拿大妖、顶灯等说唱曲艺,并根据过去工车字谱翻译编排了十公羊、海星歌、小人凡、万牛花、六句赞、四首佛等简谱曲子。 (记者 李铁军 报道 图片由张朝政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