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新区:锁定链条高端 推动工业转型升级
一飞智控科技公司独创的智能飞行控制系统在高交会上引起关注 记者贾成龙摄
天津北方网讯: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源。自上升为国家战略开始,滨海新区便肩负起“建设先进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的历史使命。而“三步走”战略目标的提出,则为新区制造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过去五年来,新区始终抓住以高端制造业为核心的实体经济,通过优化工业产业结构、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调整工业布局等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战略举措,推动了新区制造业规模和质量的同步提升,工业总量规模不断做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从而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势头,新区制造业正加速从“制”造向“智”造迈进。
一年一度的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有“中国科技第一展”之称。在今年的高交会上,来自滨海新区的企业带来了全球最小的生化分析仪、业界最先进的虹膜识别技术、独创的智能飞行控制系统等一批创新成果。这些聚集着高端高质高新“基因”的领先产品,展示着“滨海智造”的新高度。
“建设先进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是新区肩负的重要发展使命。“十二五”期间,新区坚定发展以高端制造业为核心的实体经济,锁定产业链和价值链高端;通过大项目好项目带动,着力推动工业产业转型和结构优化升级,创造发展新优势。预计2015年,新区实现工业总产值和完成工业增加值,将分别比“十一五”末增长了43.5%和60%。
优势产业成为区域“龙头”
如果一个产业被定义为优势产业,那么其必然要是一个集群概念,并且具备相当的经济规模。对于滨海新区这样的经济区而言,这样的硬指标更是必不可少。
据介绍,新区的八大优势产业带动作用显著,预计2015年,八大优势产业工业总产值占新区工业总产值比重将超过95%,形成“五个千亿”产业为龙头,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产业体系,其中:石油和化工产业突破3200亿元,产业链不断深化延伸,基本形成“油头—化身—轻纺尾”的产业体系;汽车及装备制造产业规模突破3000亿元,高速机车、海洋工程装备、超高压输变电、大型工程机械等一批重大装备实现产业化;电子信息产业突破2500亿元,形成以智能终端、高性能服务器、大容量存储器、LED新型光源、3D显示等高端产品为代表的产业体系;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成长,总产值突破1200亿元。
八大优势产业显现出了龙头带动作用,重要产业链的完整性和产业根植性具备相当高的水准。
八大优势产业背后是一个个优质的项目在做支撑。
在天津未来科技城宽阔的街道两侧,是接踵而立的国内外知名企业的研发、生产基地。这些庞大而靓丽的建筑群落,让访客能清晰地感受到新区制造业不断加快的升级脚步。航天五院超大型航天器研发产业基地、天津药物研究院、明阳风电、华泰汽车研发产业基地等80余个凝聚着高新技术和领先产品的重大项目落户于此,预计全部项目达产后可实现产值超过2500亿元。
行进在发展高速通道上的未来科技城,是新区制造业依托大项目好项目,实现规模和效益同步提升的一个缩影。新区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五年来,新区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引领作用,形成一批集工程设计、技术研发、设备制造、系统集成和增值服务为一体,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高端装备制造大型企业集团。同时,培育超百亿级企业集团21个,其中超千亿级企业集团3个;有126家世界500强外资企业落户新区。
优质项目聚焦,推动新区优势产业的进一步做大做强。2014年新区电子信息产业工业产值2579.61亿元,约占新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5.47%。在该产业达成千亿规模产值的背后,是大项目好项目的支撑作用的显现。目前,新区电子信息产业拥有三星通信、三星视界、伟创力电子等6家产值超百亿元企业,以及三星高新电机、天津塑力线缆等22家产值超10亿元企业。新区电子信息产业已呈现出主导产业突出、产业集聚度较高、布局较为合理、产业链不断延伸的产业发展格局。
创新动力推动结构调整
向高附加值领域加速延伸,是“十二五”期间八大优势产业发展的突出特点,其路径就是创新动力推动结构调整。
提起临港经济区,熟悉这里的产业人士很容易想到海工船舶、工程机械这类大块头的重装产品。但今年10月正式开园的临港智能装备产业园,则把发展方向锁定在了智能装备制造及工业机器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前,这里已经有15家以机器人为主导的智能装备项目落户。从“高大上”向“小精尖”的产业拓展,是临港经济区转型升级的重要一步。
过去五年,新区瞄准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方向,以技术创新为动力,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切实推动新区工业产业转型和结构优化升级。相关负责人介绍,“十二五”期间,新区工业加大企业自主创新力度,改造提升装备工艺水平,加快突破重大技术装备关键核心技术,核心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取得了实质性成效。
据统计,五年间,全区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608家,总数达895家,占全市总数的55%。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总产值达3379.45亿元,研发费用总额达217.55亿元,研发费占总产值比例达6.44%,拥有专利数达20120件。建成7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10个行业技术中心、15个产业技术联盟,新增96家国家级和省部级工程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和重点实验室。拥有市级以上研发中心354家,其中重点实验室88家(国家级15家),工程中心93家(国家级18家),企业技术中心173家(国家级19家)。
在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的同时,新区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聚焦重点领域和重点项目,加强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促进产业链对接,新一代通信技术、生物医药、物联网、智能电网、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快速发展并形成高端引领态势。
记者了解到,2015年上半年,新区航空航天产值增速64.3%,比去年同期加快41.7个百分点;生物医药产值增速12.7%,加快9.2个百分点;新能源产值增速4.0%,加快13.2个百分点。三大新兴产业占全部工业总产值比重比去年同期提高1.6个百分点。
“十二五”期间,新区还在积极加快工业布局调整,按照每个功能区主导产业不超过3个的布局要求,加强对“不符合城市规划、功能布局和严重污染城市综合环境”的工业企业和项目的审核和管理力度,实施工业按照产业布局向园区集中,超过57%的企业集中于开发区、保税区、高新区三个功能区,工业产业布局日趋合理。
新区还以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为重要载体和骨干力量,带动新区工业转型升级、推动工业。截至2015年底,新区共有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15个,其中国家级示范基地6个,天津市级示范基地9个,相关示范基地主导产业规模和水平居国内同行业前列,其工业总产值占全区工业总产值比重均达到55%以上。
在专家看来,作为国家级新区,滨海新区工业一方面要为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发挥带动服务业、促进城市化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要走出一条具有新区特色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为全国工业产业发展提供经验和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