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不倒滨海气象人:气象保障靠谱 预判不测风云
爆炸事故过去17天,距离爆炸区1.6公里的滨海新区气象局办公楼依然满目疮痍,楼门大厅的自动玻璃门完全破碎,应急救援车库的大门已经变形。二楼一张办公桌上的日历仍然停留在8月12日,桌上钟表的指针也停留在爆炸的那一刻——当晚11时35分……
爆炸发生 迅速到岗
“经历了那一刻,仍觉得心存恐惧。后来,包括我的同事,听到放炮声,心里都会一惊。”王鑫,这个高大的小伙子,回忆起这些经历时,眼圈有些发红了。他在滨海新区气象局减灾处业务室工作,与爱人小许是同事,小许从事预报工作。他们的家就在弘景苑小区,距离爆炸事故区约有2公里。8月12日的晚上,他俩正在家中休息,忽然听到一声巨响,感觉整个楼震了一下,他们感觉“外面有情况”,迅速穿好衣服。起初,他们躲在卫生间呆了几分钟,王鑫由于分管减灾处的业务,他对气象部门的应急预案非常清楚,脑子里飞快地想到,“爆炸了,先到单位看一看情况”,然而就在他们往外跑的时候,又传来第二声巨响,更强的冲击波击碎了房间的玻璃,还导致电梯停运,他们跑到楼下,还能看见远处的火光和烟雾,两个人开着车直奔滨海气象局。
二人最早赶到了局里,场景令他惊呆,一位值班同事满脸是血,头裹毛巾正往外走。王鑫先开车把这位同事送往泰达医院,路上给局长打电话报告情况,接下来,气象局启动第一应急响应,所有应急小组成员到岗,进入紧急状态,市气象局专家也赶赴滨海新区。经检查,滨海气象局共有3位值班工作人员受伤,不算特别严重,他们被护送到医院进行清创和缝合。
断电抢修 成为关键
王鑫回忆,单位两个业务楼都遭遇不同程度的损害,吊顶落下来,玻璃碎了……这些都可以慢慢修复,最要命的是雷达不运转,冲击波造成雷达里面的发射机损坏,且整个气象局一片漆黑,抢修电源成了关键。一般情况下,局里用的也是普通的220伏市电,如果出现异常情况,迅速启动UPS临时供电设备,但是这个设备最多供电时间维持6个小时。如果继续供电,就需要使用柴油发电机来维持,可柴油发电机在雷达塔楼里面,由于爆炸冲击波影响,塔楼受损,柴油发电机出现故障。于是,市气象局和滨海气象局抢险工作人员迅速派人抢修受损发电机,几人连夜奋战,13日天亮时,柴油发电机终于正常运转了,抢在UPS临时电用光前,供电系统正常运行。
利用“云”技术 异地办公
8月15日15时,爆炸点核心区危化品洗消工作即将开始。当时风向由西南风转为偏东风,处于污染物扩散下风口的滨海新区气象局被异味笼罩。为了保障职工的人身安全,滨海气象局按照要求有序转移至临时办公地点。为了确保业务不中断,派出预报员、气象服务员至市气象台,以滨海新区气象局“云”业务系统为支撑,开展异地办公。“云”业务系统目前为滨海气象局独有系统,打破了空间限制,网络连到哪里,气象预报与服务就可延伸到哪里。所谓“云”技术,就是利用VPN虚拟隧道技术,远程连接到新区气象局核心服务器,可以异地继续开展预报服务。使得气象服务、现场气象应急保障工作很快实现了无缝衔接,为爆炸事故救援提供了有力的气象保障服务。
爆炸2小时内 预报出台
12日午夜,另一组气象工作人员在爆炸发生后两个小时就赶到离爆炸核心区300米处,并架起一个临时气象监测器。这个设备是一个便携式气象数据采集器,可以采集到风向、风速、湿度、温度、雨、气压六要素,再配合现场人工观测记录数据,发给现场成立的气象应急小组,第一时间向救援总指挥部上报。13日凌晨,为了配合现场气象监测,滨海气象局派出一辆气象应急监测车增援,但由于爆炸威力实在太大,车库的金属门已经变形,大家只好先把库门拆掉,才能开出车辆。13日2时许,第一份打印出的事故区现场天气报告送到了救援总指挥部,为救援提供有效参考。
在这样紧急的情况下,滨海气象局并未影响发送预报,13日7时,短信预报正常发出。9时30分,与市局、国家局的天气会商正常进行。13日下午,正常供水、供电恢复。国家气象局派出专业人员从北京来津,支援滨海气象局,抢修多普勒雷达。13日下午,雷达正常运转,保障了短期临近天气变化的预报,也保障了气象部门第一时间向总救援指挥提供天气报告。
准确预判 有力保障
14日一早,由于可能有降水出现,引起了大家的高度重视,但精准预测的少量降雨,让指挥部门做出准确决策。15日凌晨,保障组利用加载了摄像头的小型无人飞机查看事故爆炸点现场情况,并将录制的视频文件和拍摄的照片回传到天津市局和新区局,为下一步确立服务方向和重点提供参考。13时左右,市气象台发现滨海新区海岸线以东渤海海面突然形成单体对流天气,有降雨出现,此时降雨云团距离事故现场直线距离仅有5公里。在回忆起当时的险情时,市气象台台长余文韬说:“在夏季高温天气下,这种局地对流天气极易突然形成,我们在发现它的第一时间就与现场保障组进行了联系,并根据分析强调,此次降水应该是向偏东方向移动,不会对事故现场造成影响。会使短时风力明显加大。”保障组立刻向指挥部汇报上述情况,指挥部根据预报果断选择继续开展现场应急救援与清理工作,这次成功的预报,得到了保障组的认可。由于14日就预报到了滨海新区风向在15日下午有可能转为东风或东南风,气象应急小组第一时间向救援总指挥部报告了这一信息,为了保障事故区人员的安全,指挥部在上午时间迅速组织下风向地区的人员进行转移。
听到孩子呼唤 第一次流泪
这些天,包括王鑫夫妇在内的一线气象工作人员都没时间回家。王鑫开玩笑说,暂时也不用回家了,因为房间已然是“南北通透”,且刚被鉴定为“不适宜居住”。几天前,他第一次走进破损的家,看到遍地狼藉,他哭了。
最遗憾的是,女儿的生日,他无法亲自为她庆祝。他说,因为太忙,直到13日凌晨都忘了打电话向妈妈报一声平安。他告诉记者,这几天最想他的小女儿,因为8月20日,女儿就满一周岁了,原本想为女儿庆贺一下生日,家人聚一聚,但这个愿望没办法实现。现在孩子住在奶奶家,由老人照顾。他说,孩子有一天和他视频了一下,还叫了一声“爸爸”,听到孩子的呼唤,眼泪止不住地淌了下来。
他从内心里厌恶那些网络上的谣言,他自己就站在事故现场发过很多照片,目的就是证明给大家看:“我们都好好的,一切工作都在有序地进行着”。这些天他和他的同事们都是昼夜奋战在第一线,虽然人生第一次经历了这么震撼的事情,他还是感觉内心充满力量,这个力量是发自内心的,他相信,通过大家的努力,家园还会重新建立,一切都会好起来。
(记者 梁爽 张雪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