盼!“工匠精神”引领“好工人”归来

13.03.2015  11:25
来源:    ——《工人日报


北京3月12日电(记者李瑾    杜鑫    孙喜保)“为什么‘好工人’变得越来越少了?”来自生产一线的工人代表郭云鹏提出的问题,今天在中联重科董事长詹纯新代表那里得到了回答:“与缺少技术相比,我们更缺少的是‘工匠精神’。不培养千万拥有‘工匠精神’的‘好工人’,中国制造就难以走向优质制造,中国服务就难以迈上新台阶。
  8个月前,李克强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会议上讲述的故事,印证着詹纯新代表的观点。李克强在内蒙古赤峰职业技术学院考察时,一位学生送上自己在数控技能大赛上获奖的零件作品,并抱歉地表示“这个零件还有一点瑕疵”。李克强赞赏说:“相比他的‘作品’,我更欣赏这种追求完美的职业精神。
  郭云鹏代表特别认同李克强总理的“欣赏”。他说:“所谓‘工匠精神’,就是‘好工人’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如果生产一线的劳动者心态浮躁,仅仅满足于‘差不多得了’,再加上企业偏重眼前利益,缺乏对产品精度和制造工艺的严格要求,‘好工人’自然难觅。
  一些代表委员援引国家统计局的数字,提醒社会关注工人阶级队伍正在发生的嬗变。截止到2013年底,中国农民工达2.69亿人,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者占到新生代农民工的三分之一。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扬代表称,当前迫切需要抓好的一件事,就是在这一庞大的新型劳动力群体中塑造“工匠精神”,强化农民工对于自己职业身份的认同感,让千百万“好工人”能够在平凡的岗位上脱颖而出。
  “‘工匠精神’并非技术工人专有,而是适用于社会劳动的每一个岗位。只要我们专注去做,每一个劳动者都能够成为‘好工人’。”朱良玉代表干了21年保安,如今在这个看似不起眼行业里成为行家里手。“户籍制度和用工模式暂时存在的差异,并不妨碍农民工成为工人阶级的新鲜血液,并不妨碍在我们中间出现被社会尊重的‘状元郎’。
  与此同时,更多的人大代表呼吁政府和企业要为“好工人”的成长创造条件。光明食品有限公司副总裁葛俊杰代表和江苏省工商联副主席崔根良代表说:“政府要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敦促企业提高对职业教育、技能教育的重视,真正把精品意识当成企业生存发展的根基。只有这样,‘好工人’的培训、管理、激励及岗位流动才能顺畅起来。追求完美和极致,视技术为艺术的‘工匠精神’才能为更多的一线劳动者真心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