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认识“90后”吗?
昨天是“五四”青年节。
“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身。”这是陈独秀整整100年前在《敬告青年》中的一句话。时过境迁,如今当代青年中“90后”的关键词虽然不再是革命和拯救,但他们仍然是社会中最鲜活、最具生命力的群体。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印记。“90后”出生于改革开放十余年后,中国经济迅速发展、信息化进程加快、多元文化碰撞、现代社会转型、“个人”价值加强等客观时势,造成了“90后”经济条件相对丰裕、“识字即会上网”的成长环境,这也形成了他们敢于表达、思维活跃、善于接受新鲜事物等特点。他们喜欢变化、个性自我,他们不囿于成规、讨厌被约束,他们成长在经济高速增长、社会快速变迁的中国。
正由于此,长期以来“90后”也常被社会冠以“非主流”之类的标签,部分“90后”初入社会后闹出的种种笑话也被夸大。“过于张扬个性”“缺乏担当”“蜜罐里泡大的孩子”“没有责任感”……面对种种略显负面的评价,还处在叛逆期的“90后”,似乎表现得更为张扬和我行我素。
其实,对于如今已逐渐进入而立之年、成为各行各业主力军的“80后”们,刚刚进入社会时也曾收到过同样的质疑。既然如此,我们又何必过于苛责“90后”呢?
事实上,被主流社会认为责任感趋于淡化的“90后”愿意承担起属于自己的责任,把他们划归为没有责任感的群体这一行为本身就是不负责任的,他们的责任感更需要社会去引导和培养。正如近日,河北工业大学发布了针对“90后”大学生的《全国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调查报告(2014)》,其中“社会责任感”方面83.09的平均分,从一个侧面表现出“90后”总体较高的社会责任感。复旦大学日前发布的《互联网与当代大学生系列研究报告》也指出,“90后”大学生从容、理性、务实,是值得信任的、充满正能量的一代。
说到底,“90后”仍是少年意气、尚显稚嫩,从象牙塔步入社会,还需要长者的指导与帮助。像曾经的“80后”一样,他们也终会成熟,必有所成就。
那些苛责“90后”的人们,“90后”的身上难道就没有你年轻时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