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码垛机器人助推饲料业现代化

24.07.2015  16:55

      人口红利拐点的出现是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大发展的大背景。不断增长的劳动力成本使包括浙江、广东在内的一些省份开始了大规模“机器换人”计划,浙江的计划甚至涉及数千亿元。
      因为人力成本、环境压力、人们消费需求压力等等,近年来畜牧行业步入转型升级的快车道。作为对于规模化、标准化要求高的饲料业而言,摆脱人力短缺,提高生产效率成为必然之举。
      国产码垛机器人更加安全可靠
      针对近日德国大众公司发生的机器人致工人死亡事件,北京赛佰特科技有限公司(简称‘赛佰特’)总经理刘国良称,在机器人应用领域,以前也曾发生过机器伤人的事故。
      1978年9月6日,日本广岛一家工厂的切割机器人在切钢板时,突然发生异常,将一名值班工人做钢板操作,这是世界上第一宗机器人致人死亡事件。由于误操作、违章操作所引起的安全事件时有发生。
      随着机器人产品的日趋智能化,此类事件的发生将被有效避免,刘国良向记者介绍,“机器人通常在一定规定区域内作业,且有安全护栏,明确警示禁止人员在机器人运行时进入;同时,除间接防护措施外,赛佰特的机器人产品均配有光电预警系统,一旦人员误入机器人工作区,机器人将随即停止运行作业,可直接确保人员安全。”刘国良说,赛佰特机器人产品已经做到可以杜绝此类安全隐患。
      作为2008年国家863计划项目单位,赛佰特在软硬件系统防护方面实现了诸多技术创新;自主研发的机器人核心控制器,更确保了赛佰特机器人产品的可控性;在此基础上赛佰特研发出一整套安全防护机制。
      据了解,这套防护机制包括四个部分:首先是双重限位保护:通过安装限位传感器确保机器人不会超出行程;通过软件设置“软件限位”,限制机器人在某一范围内工作;其次是制动保护:利用安全光电(安全光栅)方式大大减少了工人误入造成的安全事故;再其次是防撞击保护:通过安装传感器、设置避障点等措施实现;最后是多功能彩色报警灯通过不同颜色的警示灯闪烁,能更好地指示出故障出现的位置。
      此外,赛佰特还开发出了独有的自动供油系统,大大解决了机器人后期的维护难的问题,在节约维护成本的同时,减少了人工干预作业的误操作风险。
      码垛机器人在饲料行业潜力大
      近年来,国内人口红利的衰减,人力成本的上升,从事重体力劳动的工人越来越少。
      今年5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这是中国版的“工业4.0”规划,规划中已明确“基于信息物理系统的智能装备、智能工厂等智能制造正在引领制造方式变革”。
      目前,机器人自动传输系统已广泛应用于饲料、食品、化工、工业制造等诸多领域。其中,饲料厂成品码垛环节属重体力劳动,产业升级需求强烈,而国外的码垛机器人价格昂贵,维护成本较高,限制部分饲料企业的需求实施。
      据刘国良介绍,“就是因为这个缘故,促使赛佰特选择自主研发码垛机器人自动传输系统,以便饲料企业在从根本上解决饲料成品作业缺人困扰的同时,有效降低采购成本。”
      “饲料行业的生产自动化必将是未来的趋势,饲料企业比较关注采购成本,目前一条赛佰特码垛机器人生产线可替换6至10人,企业两年内可收回成本,而机器人的设计使用年限为8至10年”,刘国良介绍。
      谈及未来的发展定位,刘国良表示,赛佰特正在研发更为完备的自动化物料传输解决方案。
      随着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畜牧行业转型升级、新常态发展机遇期,加上饲料企业本身的创新式发展,国内饲料企业必将走出一条大而强的现代化发展之路。在这条道路上,产业升级、成本控制必将成为发展中不可缺少的刚性需求。
对此,刘国良称,“赛佰特也期望能与更多的饲料企业达成合作,共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