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题“国家使命” 推动协同发展
《新华每日电讯》昨日头版头条刊发文章,报道天津自贸区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之下,以改革激发内生动力,以开放聚合全球资源,以协同促进共同发展 ——
2015年4月21日,天津正式接下“自由贸易试验”的“火炬”,也接下国家赋予的“特殊使命”——在新形势下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加快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
如何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之下,以改革激发内生动力,以开放聚合全球资源,以协同促进共同发展?天津自贸试验区在过去一年里,交出自己的答卷。
175项制度创新举措已有128项落地实施
融资租赁公司从获批筹建到开业通常需半年时间,而中信金融租赁有限公司在天津自贸区中心商务区片区,却只用了一个半月。高效背后,既是行政体制的改革,也是行政思维的转变。
在天津市委代理书记、市长黄兴国看来,自贸区发展不能靠优惠政策和税收洼地,而是要靠高品质的政府服务,靠深入的行政体制改革,真正让改革激发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天津市副市长阎庆民介绍,天津自贸试验区挂牌以来,先后推出两批自主制度创新清单,涉及政府职能转变、投资与贸易便利化、金融改革创新等多个方面。截至目前,两批175项制度创新举措已有128项落地实施,其余47项也取得实质进展。
挂牌一年来,天津自贸区大力实施了“一颗印章管审批”“一份清单管边界”“一个平台管信用”等“十个一”的政府职能改革。政府的权力“减了肥”,企业的“腰包”却鼓了。
“改革,既要改制度,又要改思想。政府能不能真正对自己下刀,放得下权,弯得下腰,托得住底,是决定自贸区改革成败的关键。”天津自贸试验区管委会专职副主任蒋光建说。
记者在天津自贸区了解到,挂牌一年来,行政体制改革与“行政思维改革”共同释放了市场活力,推动市场主体实现井喷式增长。截至2015年年底,天津自贸试验区新增市场主体1.4万多户,注册资本近4000亿元。
近一半内资来自京冀 两个战略产生对接效应
北京首都农业集团有限公司是北京最大的农业国企,自贸试验区的便利条件促使其在天津自贸区东疆片区布局。依托自贸区的特殊政策,公司从东疆港进口原料就地从事高端饲料加工,目前已将产业链延伸到北京、河北以及山东、山西、河南等地。
首农牧业只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一个缩影。2015年,天津自贸区引进的内资中有43%来自北京和河北。许多企业在天津自贸区落户之后,又以优质的服务和产品反哺当地。
“服务带动京津冀是国务院对天津自贸试验区提出的特殊使命。”蒋光建说,京津冀协同发展总体上是一个偏内向型的战略,主要目的是解决新时代条件下大城市的科学发展问题,而自贸试验区是一个开放型的战略,这两个战略怎么对接是他们一直致力破解的难题。
任务艰巨,天津自贸试验区首先在服务一体化方面狠下工夫。据阎庆民介绍,目前,天津自贸试验区在京冀地区设立了10个“无水港”,实施了京津冀海关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实现了京津冀跨区域检验检疫“通报、通检、通放”和“进口直通、出口直放”一体化。
“为加强税收协调,天津自贸试验区还建立了跨省市税收征管纳税服务统一平台”,天津自贸试验区管委会改革局副局长王庆声介绍,京津冀三省市国地税部门建立统一互联网办税平台,实现资质互认、征管互助、信息互通,大大提高了企业个人跨地区办税便利化水平。
与国外接轨的营商环境 外资涌入潮再起
无论是位于五大道的“民园保税商品展示交易中心”,还是位于天津自贸区中心商务区片区的“环球购”,或是天津自贸区机场片区的“欧贸中心”,以前需要“代购”的“洋货”,现在天津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买到。
随着天津自贸区挂牌而进入天津的,除了形形色色的“洋货”,更有纷至沓来的外资。
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外商投资管理模式,让外企踊跃进入天津。2015年新天津自贸试验区设外资企业657家,占全市55%,其中95%通过备案方式设立;今年1—3月,新设外资企业196家,增长89%,注册资本536.3亿元,增长118%。
古德里奇航空结构服务(中国)有限公司进入中国已有多年,总经理刘杰表示,天津自贸区挂牌以来,随着制度与技术创新,现在航空周转件清关已从过去的三五天缩短到半小时。
与此同时,更多的中国企业也借着天津自贸试验区的东风,真正走出国门,扬帆出海。
2015年7月,工银金融租赁有限公司通过其注册在天津自贸试验区东疆片区的项目公司,从法国空客公司购买一架A320飞机,以离岸租赁业务模式交付给尼泊尔喜马拉雅航空公司,开创了国内首单“两头在外”的飞机离岸租赁交易。在工银租赁航空金融事业部执行总经理刘江看来,这单业务的成功,得益于天津自贸区对租赁企业走出去的推动。
蒋光建说,截至2015年底,天津自贸试验区各类租赁公司达1754家,租赁飞机累计超过600架,约占全国90%,租赁船舶达到80艘,约占全国80%。“借助自贸区先行先试的优势,区内的融资租赁企业都在盘算如何在全球竞争。”蒋光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