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网络及其文化中的女性境遇探析

23.06.2015  18:25

  社交网络中大行其道的对女性的种种轻蔑与轻佻,与传统媒体中的刻板成见其实是同一思维框架里的产物,并且与传统媒体中“精致的性别歧视”相比较,它表达得更加露骨。为此,应“加强网络双向自律”并“倡导女性网络维权”,抵制社交网络不良文化对性别平等的负面影响。

   作者 姚鹏

  社交网络的兴起是传媒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它开创了全新的传播方式和传播观念。面对社交网络,女性表现出和男性一样的活跃程度。然而,社交网络中的女性形象又是怎样的呢?

   社交网络及其文化对女性的污名化

  一个最典型的例子是,即便是最成功、最杰出的那些女性,也无法在社交网络中逃脱消极的评价。2015年3月30日,蓝思科技董事长周群飞所持股票市值高达420.2亿元,成为中国新晋女首富,随后,社交网络中关于她的谣言甚嚣尘上,其中“小三成长史”成为流传最广的段子。4月2日,周群飞在媒体采访中对此做出回应:我不是小三,23岁做老板。

  在网民眼里,女性但凡获得超越男性的能力和成功,便是性别世界的错置,而同样是造富的故事,人们对于男性就宽容得多,比如马云在登上“首富”宝座后,便在社交网络中成为了完美创业者的化身。这一现象反映着无奈的现实,在全新崛起的社交网络中,女性的形象依然不容乐观。

  除了对女性成功者的谣言之外,其他类型的、对女性形象的歪曲或污辱也并不鲜见,这其中就有我们熟悉的一些网络语言文化,如“黑木耳”“绿茶婊”等。当这些污名化的称呼在社交网络上大行其道时,网络生态空间对女性起码的尊重已经荡然无存。

  即便抛开语言暴力,许多时候,社交网络中的女性形象也依然是不堪的,特别是在一些广为流传的段子当中,女性要么拜金、物质,要么病态、脑残。虽然尚无精确的数据能反映出这些对女性的污辱性言论究竟来自于一个什么样的群体,也难以探究其真实动机,但毫无疑问,这样的网络语言文化代表了社会对女性的某种态度。这种语言文化的社会心理基础,与由传统积淀而来的性别偏见一脉相承,是社会对女性偏见的缩影。而且,当今社交网络中大行其道的对女性的种种轻蔑与轻佻,与传统媒体中的刻板成见其实是同一思维框架里的产物,并且与传统媒体中那种“精致的性别歧视”相比较,它完全卸下了现实生活中的面具,表达得更加露骨,更加没有掩饰,更像是某种偏见情绪的发泄。

   社交网络及其文化对性别平等的负面影响

  社会性别理论认为,社会性别来源于社会建构,大众传媒传播的内容不仅再现了社会性别状况,反映了社会价值取向,同时,大众传媒本身也参与了社会性别的构建,并在潜移默化中使受众认同媒介所表达的观点。在社交网络中,我们同样可以看到这种对于社会性别的建构能力,而且,如果社交网络对社会性别建构产生的是负面作用,其危害可能更大。这种可能的负面作用,首先体现在不良网络语言文化对公众,特别是年轻人的负面影响上。接受网络影响最深的群体多是年轻人,他们身上所拥有的气质、素养和文化特质将深深影响到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其中自然也包括他们对女性的看法和印象。

  此外,在网络与生活的边界日益模糊的今天,当社交媒体成为我们文化生活的一部分时,网民们的行为特征、价值取向、道德观念也会直接和间接影响着社会主流文化。事实上,网络亚文化早已不再局限于网络空间,而是已经渗透到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社交媒体正在影响着人们的行为,甚至走上主流社会的前台。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