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 ──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 用忠诚和担当架起连心桥

02.12.2018  13:32

  “把群众当家人,把群众来信当家书,把群众难事当家事。”坚持一天容易,坚持一月也不难,但长年累月持之以恒,则离不开源自内心的热爱。从事综治信访维稳工作八年,马继东把信访群众当朋友,真心实意为群众排忧解难。真诚让他收获了信任和敬重。马继东因公殉职快两个月了,界内不少群众提到他,不是眼圈发红,就是泪流满面。扎根基层、初心不改的他,用忠诚和担当架起了党和群众之间的连心桥。

  对待群众,马继东付出了全部真情。他平时有一句总挂在嘴边的话:“甭管了,都交给我了。”这不是一句客套话,而是实实在在沉甸甸的承诺。社区居民有事儿找他帮忙,事儿不分大小,一准儿有回复。家住腾华里社区的张师傅因为退休待遇问题跟单位闹得很不愉快,马继东立即找上门去,了解具体情况。听完张师傅心中的烦恼,马继东没多说什么,撂下一句“这就是咱家的事,交给我您放心吧”。就这样,他一次次跑张师傅单位协调,一趟趟去人社局争取,一回回把双方请到街里,这边劝劝、那边说说。暖心暖肺的话语,让原本拒绝对话的双方开始沟通,进而圆满解决了问题,张师傅拿到了退休金和救助款。

  为了表达谢意,张师傅带着老伴儿专程来到马继东办公室,送来了苹果和糖果。那一刻,张师傅含着泪紧紧握住马继东的手说:“小马,我也不会说什么感谢的话,为我这点事你跑了多少路、费了多少心,我全看在眼里了,你是真心实意地为群众啊!”马继东没收老人的苹果和糖果,但从此更坚定了为民服务的初心。

  “恪守为民之责,善做群众工作。”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信访工作者提出的殷切希望。马继东将习总书记的嘱托化为迎难而上的行动,尽心竭力推动每一件信访积案的化解。信访人李某,因为小二楼拆迁问题多年上访,但因为诉求过高迟迟无法解决。马继东认真分析李某的情况,发现她之所以提出过高要求,是因为没有稳定工作没有社保,就想利用拆迁的机会给自己寻个终身保障。马继东觉得解决李某的后顾之忧是个切入点,于是他转变思路,今天去民政局,明天去房管局,后天去人社局,托人找关系,给李某找了工作,解决了社保。觉得今后生活有着落的李某很快配合街道化解了多年的信访积案。

  马继东把对上访人的真诚,体现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常常自己掏腰包,为困难上访群众买面包、香肠和盒饭,垫付路费,帮助困难群众复印材料、代写申请材料,偷偷补助他们的生活,用火一般的热忱融化信访群众心中的寒冰。记者采访中,听到的都是居民夸赞马继东曾经为他们解决过的难题、办理过的难事,而这些事马继东生前都没给同事讲过,他的好都是从别人嘴里讲出来的。

  匆匆忙忙,是马继东留给人们最深的印象。大家总能看见他戴着个耳机,不了解内情的还以为他不务正业天天听音乐呢。原来,马继东手机每隔5—10分钟就会响,都是老百姓打给他的,戴着耳机接电话方便,还不耽误用笔记,时间长了耳机也就不摘了。

  为了街道这个“大家”,他牺牲了太多照顾“小家”的时间,也透支了自己的身体。马继东的父母都已70多岁,体弱多病,妻子长期患病在家,孩子身体也不好。但他从没把家里的困难向同事提过一句,从没因为家事向单位请过一次假。

  整理马继东遗物时,发现他办公桌的抽屉里放着许多药品。原来,他一不舒服就拿药顶着,同事总劝他:“马科,去医院看看吧。”他总笑笑说:“过过就去,忙完手里活儿就去。”可是,马继东还是倒下了,在风华正茂的41岁,在平凡的为民服务的岗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