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11月22日头版刊发消息:以新应新强化第一动力 以用立业力求变智为金
科技厅长话创新
天津市科委党委书记、主任 戴永康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里强调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特别提出了注重前瞻性和引领性成果的科学技术发展重大战略以及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高度融合的经济发展战略……总书记所作的报告高屋建瓴,为科技领域和科技创新事业“举旗定向”,天津市科技系统要以总书记重要指示为元为纲,撸起袖子加油干,聚焦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围绕“一基地三区”定位,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打开脑袋上的“津门”。
2016年天津全市R&D占GDP比重超过3.0%,连续10年位居全国第三;全市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连续15年位居全国第三。近日,在国务院第四次大督查中,天津向科技型企业选派科技特派员的工作还得到了国办通报表扬。未来,我们将进一步深入领会贯彻十九大精神,突出抓好六个方面工作,让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为建设“五个现代化天津”提供强大科技创新新动能。
坚持“从严治党”,切实发挥党建在科技创新工作中的统领作用
始终做到全面从严治党与全面科技创新力度统一,抓牢主体责任这一“牛鼻子”,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牢固树立和自觉践行“四个意识”,旗帜鲜明讲政治,扎实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制度化常态化,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始终同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定不移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坚决肃清黄兴国恶劣影响,坚定不移反对圈子文化、好人主义,持之以恒抓好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落实,持续开展不作为不担当和作风纪律专项整治,努力培养忠诚干净担当作为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切实营造惠风和畅、天朗气清的政治生态,打造改革创新、担当作为的强大气场,从思想上筑牢科技创新的政治基础,保障创新的航船帆正身直,航向准确。
“以新应新”,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建设全国领先的创新型城市和产业创新中心,必须抓住窗口期,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在独创独有上下功夫“创新赢新”。一是以“一盘棋”思想推进京津冀科技协同创新。突出“抓落实”,用足用好与科技部的部市会商,中科院、工程院的院市合作,以及中关村和京冀科技部门等方面的合作机制,加快推进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等重大合作事项落地见效。同时,主动出击,突出“抢”字,大力开辟合作新渠道、新领域,切实推进我市产业创新中心与北京科技创新中心全方位对接,吸引更多的创新资源集聚我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二是加强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破解“卡脖子”关键技术。突出服务全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紧紧围绕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实施一批重大科技创新基础工程和战略项目,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合成生物、先进制造等领域共性关键技术攻关,推动创新成果向各行业、各领域覆盖融合。三是加强开放合作面向全球组织创新要素。以“一带一路”科技合作为重点,加快“引进来、走出去”步伐,大力吸引海内外顶尖实验室、国际技术转移机构等落户天津,支持推动科技型企业建立海外技术推广中心、研发中心以及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并购海内外企业、技术等核心资源。四是“双轮”驱动构建充满活力的科技管理体制机制。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抓战略、抓规划、抓政策、抓服务“四抓”的要求,加快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市场能做的放手让市场“说话”。全面推进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落实,下放科研项目预算调剂权,强化绩效激励,让科研经费更好地为人的创新性活动服务。
秉持“产业第一、企业家老大”理念培育新动能
始终把培育科技型企业,作为统筹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融入经济主战场,支撑新旧动能转换的总抓手。一是推动科技型企业提质量、打品牌。坚持数量与质量并重,在进一步扩大科技型企业规模的基础上,深入开展“双万双服”和“一对一”干部帮扶,支持建设一批产学研用创新联盟,打造一批国际影响力“杀手锏”产品,培育一批科技领军企业,切实提升企业质量和品牌效应。二是加强新型企业家培育。建立“亲”“清”新型政商关系,进一步突出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培养一大批具有全球视野、精通现代管理、崇尚自主创新、善于开拓市场的新型企业家。三是做大做强科技服务业。重点支持培育一批科技服务龙头企业和区域性、职能性总部,打造一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进一步提高科技服务业占全市服务业比重。
“以用立业”,大力推进科技成果市场化转移转化
遵循新时期科技创新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加快建立以市场化为导向的成果转移转化体系,让更多的科研成果由“智”变“金”。一是加快建设面向海内外的科技成果展示中心和线上线下交易平台。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和市场配置资源优势,积极引进首都及国内外高新技术成果,打造集成果引进、技术转化和产业转移统筹发展,具有较强国际资本集聚与配置能力的技术转移载体,引进培育国际知名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和专业技术经纪人队伍,形成技术评估、交易、投融资、信息咨询等全链条服务体系。二是改革创新项目管理方式。在项目研发立项时同步对项目成果转化做出相应安排,把项目成果转化能力和转化收益作为项目审核立项、验收结项等方面的重要指标,从源头上强化“以用立业”的导向,破解科技成果转化难的问题。三是打造成果产业化示范企业。重视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依托技术创新能力强、产业接触密切的高校院所,鼓励领军企业牵头,开展科技成果中试熟化和产业化示范,建成一批成果产业化示范企业。
坚持“市场主导”,着力优化科技创新布局
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核心,进一步优化科技创新布局,切实提高科技源头创新能力和载体支撑水平。一是高质量建设示范区。按照引进和培育相结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围绕优势产业发展需要,进一步优化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切实推动示范区主导产业培育和创新生态系统建设,着力打造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主导产业集群和环天南大知识经济创新圈等特色区。二是加强国家级创新平台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国家合成生物技术创新中心以及大型地震工程模拟研究设施申报建设,力争在国家合成生物技术创新中心建设上拔得头筹,在我市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上取得“零突破”。以此为基础,广泛吸引聚集国内外创新资源,推动相关领域重大技术突破和产业发展。三是加快新型研发机构培育。重点是按照“总院”+“研发机构、服务机构”的构架模式,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产业技术研究院,围绕新能源汽车、机器人、光电技术等重点领域聚集一批技术研发机构、衍生一批创新企业。四是支持校企创新合作。引导科技领军企业在市内外高校、院所建立协同创新实验室,由企业提出研发需求,从源头上倒逼建立项目立项、研发、转化的市场化新机制。五是大力发展专业化、高端化众创空间。鼓励龙头骨干企业、科研院所、高校围绕优势专业领域建设专业化众创空间,让更多的创新点子从脑子里搬到桌子上、从实验室走向市场。
坚持“科技为民”,着力推进民生领域科技创新应用
始终把满足群众的生产生活需求作为推动科技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推动健康天津、美丽天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民生重点领域科技创新和技术示范应用,进一步发挥科技在治疗“未病之病”方面积极作用,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强化科技对“绿色决定生死”理念的支撑,加快建设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以实际行动让更多科技成果服务民生、惠及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