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还田,农机还需加把力
2015年中央财政安排8亿元资金,支持鼓励推广土壤改良技术、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其中“全面推广秸秆还田综合技术”是这笔资金的主要用途之一。农业部种植业司副司长潘文博告诉记者,近年来,各地政府和农业部门大力推行秸秆还田,得到农民群众尤其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的积极响应,在黄淮海地区的山东、河北,以及南方地区的江苏、安徽等省,成效较为明显。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秸秆还田,有赖于农机先行,需要收获切割、机械粉碎、深耕还田等配套农机具发挥作用,还需根据各地情况因地制宜。5月底,记者随同采访山东常林集团组织的“秸秆还田农机跨区示范作业”,并实地走访山东、江苏两省部分地区,了解秸秆还田综合技术推广中的难点和突破口。
高昂的农机价格
让有些农户承受不起
为了抢农时、夺丰收,就要尽量缩短农作物换茬的时间,如何处理作物秸秆,这是传统农业的古老命题。南方稻区存在早稻收获还田、晚稻插秧抢种问题;华北地区小麦与玉米茬口转换,面临更大量秸秆处理问题。
过去一家一户的种植方式,对秸秆的利用,一般是收拾回家当柴火,或地头焚烧,或用作养殖饲料。在传统农业迈向现代农业的进程中,“古老命题”有了新注解,那就是“秸秆还田”,大机械的使用化解难题。
山东常林集团英格索兰公司总经理余家华说“机械化这个载体,是生产力的巨大进步。但是传统的小机具无法契合当前需要,靠90马力、120马力带个小旋耕机?解决不了问题。”
山东省郯城县纪昌农业机械化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里,摆放着一些较为陈旧的拖拉机和机具,理事长郑纪昌告诉记者,附近农作物机收基本由他负责,一些机子经过他改装后,简便实用。当被问到为何不换新机具时,他觉得新机子价格较高,动辄几万甚至几十万,资金上有压力。
而在江苏农垦集团连云港市一个农场的农机存放点,有全新的、半新的各种马力农机,包括约翰迪尔C230、3518,东方红1204、1304等机型;还有各种配套播种、施肥、松土的农具。今年农场还打算购进一批新农具,以便更好处理秸秆还田问题。农场负责人说:“大马力、装备精的机具最管用,当然价格也高,有经济实力才买得起。”
秸秆禁烧为何禁而不止,这个农场农机服务总站王先生告诉记者,目前的秸秆回收程序较多,打捆装车运输等,成本较高。回收后的部分秸秆利用不畅,加上农民几千年来形成习惯,都是造成秸秆继续焚烧的原因。
大马力有大威力机具选择是否得当很重要
5月31日天气放晴,山东常林集团英格索兰公司开始在江苏农垦的农场现场示范作业。余家华指着粉碎后的秸秆说,一些秸秆粉碎后还田还存在问题,包括埋茬儿浅、秸秆保留太长等。此农场地处秦岭淮河以南,一年种植两季作物,上半年种植小麦,下半年种植水稻。6月5日左右小麦大面积开收,10日左右开始插稻,仅仅间隔一周时间,如果小麦秸秆粉碎还田粉碎不彻底,会影响水稻插秧。
农场工作人员张先生说:“今年农场引进了水稻钵苗摆栽机插技术,具有返青活棵快、成活率高、秧龄长、植墒低等特点。但如果秸秆粉碎不彻底,机插秧插到秸秆上的水稻成活率低。”另据当地农民介绍,未粉碎彻底的秸秆漂浮在水面,也会影响稻苗生长。
山东常林集团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此次示范作业带来的机具有缺口圆盘耙、灭茬旋耕机、液压翻转条铧犁等。作物收获后的秸秆通过机械化粉碎,再通过耕地将粉碎后秸秆直接翻压在土壤里。如果机具选择得当,秸秆切碎,与土壤进行拌和,连续多年便可提高土壤的疏松度和通透性,土壤有机质得到恢复,进而达到培肥地力,改良土壤,减少施肥的效果。
这个农场共有耕地面积约15万亩,此次示范作业选择在一个生产区的1.7万亩连片地块上展开,地块儿大,160、260马力两种大农机能够施展得开手脚。生产区技术人员现场感受“机具粉碎效果好,远胜过去110-130马力的农机作业。”也有些现场观摩者认为,大马力农机价高、耗油量大,用起来是否划算还得算一笔账。
从农机设计到田间操作必须注重农机农艺相融合
余家华认为,机手在懂得农机知识与技术操作的同时,也要对不同土壤与作物的习性等有所了解,如沙土较为松软,耕作时不需选用太大马力农机;而黏土湿时黏度大、干时又较硬,也不一定大马力机具就好使。“我们开发机具的设计理念源于农艺,针对不同地区作物、土壤、气候等不同条件和情况,开展定制化的生产。”
山东常林集团原本是临沭县纯资产不过千万元、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在董事长张义华带领下,发展成为集农业机械、工程机械、高精度铸造、高端液压件四大核心业务板块为一体的国家大型民营集团公司,靠的就是适应用户、适应农情、适应市场等经营发展理念。
“常林从某一点出发,虽是星星之火,但可以燃出一片希望。”余家华说。不断研发适合现状的机具,找准中国特色乃至细致到一个地区、一片农田的特色,就是农机领域未来科技创新驱动的一个方向。
“大面积的土地,需要技术熟练、熟悉环境的机手。我们讲种地先做土,做土再育人。做土是说让土壤环境适合种子和秧苗生长,育人是说要培育新型机手。”对于当前机械化进程中机手的青黄不接,余家华不无担忧。
记者在农场农机存放站点,遇到年轻的80后小伙子胡刚正在修理农机,他家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桦川县,已经有多年跨区作业经验。胡刚说:“时间长了,摸懂了土地的脾性,操作得更加得心应手。”
(文章来源:中国农业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