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米飘香传万里——吉林大米品牌打造攻略

18.09.2016  18:35
      进北京、入上海、下杭州、抵福建……一年的时间,吉林大米品牌推广和渠道建设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主要粮食销区遍地开花,既赢得了销区市场和其他品牌大米产区的认可,更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粮食也要打造品牌”的指示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吉林大米品牌建设成效初显,也为品牌农业的打造提供了样本经验。

  “五个一工程”统领 树品牌大旗

  “念好山海经、唱好林草戏、打好豆米牌”,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吉林农业的嘱托,落实到农业部门则是豆米牌怎么出、怎么打。

  2015年吉林省制定了大米品牌建设五年规划,核心是打造吉林大米的“五个一工程”:打造一个公共品牌,“吉林大米”;打造一个产业联盟,省内大联盟带动区域小联盟;构建一个网络平台,吉林大米网;建立一个完整的质量标准体系,提供标准质量保障;建设一个销售渠道,直营店加商超专柜销售模式。

  2016年,由主打“西部弱碱米”概念的松原粮食集团组建的查干湖大米产业联盟,下有22家成员企业。这是“吉林大米产业联盟”的一个模板。

  吉林大米品牌建设的目的在于整合资源,用区域品牌整合企业品牌,再用“吉林大米”这块大牌子,整合区域品牌。目前,代表吉林省东、中、西部不同地域特点的27家稻米企业,共举“吉林大米”一面大旗,共组一个联盟,联盟企业又在各自区域组建小联盟,共同抱团出击。

  过去,吉林的大米发到南方市场,经销商会掺兑些其它的大米进行销售,消费者的负面评价就会反馈在吉林大米身上。谈到吉林大米品牌渠道建设,省粮食局局长韩福春表示,销售渠道建设是“五个一”工程的重中之重。因此吉林省在引导、扶持联盟企业构建直营销售渠道时,要求企业既要保证产品质量,对消费者负责,又要保证产品绝不掺假,宁可断档,也不掺杂陈米。“从市场实际运作经验看,类似延边淳哲有机大米种植合作社、柳河‘大米姐’这样小而精的发展模式,更适合吉林大米的定位。”韩福春说。

  农企善借东风 高端米量价齐升

  “做企业讲究乘势而起。”吉林宇丰米业副总经理杨靖说:“吉林大米品牌建设以及长吉产业先导区的政策扶持,对于宇丰米业来说都是期盼已久的东风。我们企业趁这个势头,实现跨越式发展,带动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考察、参观、合作、洽谈,说起这种客户自动上门来谈合作的日子,松原粮食集团副总经理苗凤祥很兴奋。“查干湖大米是吉林西部地区弱碱米的代表。去年,松粮集团在品牌建设、市场开拓、对外合作方面,可以说收获满满。”他说:“习近平总书记说吉林大米是品牌,这种认可和赞赏,让我们出去推介也更有底气,打造品牌更有信心。”2016年,松粮集团的营业收入从上一年度的1.3亿元跃升到3.94亿元,翻了3倍多。

  市场表现就是最实在的变化。数据显示,2015/2016粮食年度,吉林省通过市场化渠道收购的100亿斤水稻,每公斤均价比国家收购价高0.2元左右,部分品种要高出0.4元还多,这意味着吉林大米销售呈现出量价齐增的态势。

  企业有了盈利,进而自发向水稻加工产业的上下游延伸,向上大规模搞土地流转、种子研发,向下提升产品的附加值。

  以品牌为支点 撬动产业华美升级

  坐落在千顷稻田之间的东福米业和大荒地村早已“合二为一”。东福米业也成长为吉林大米产业联盟企业中品牌建设的“排头兵”。

  昔日的村民搬上了楼,农民成了产业工人,置换出来的耕地又被用来开展水稻种植和温泉度假旅游业,一二三产在这里实现了完美融合。

  2016年东福米业土地流转面积3500公顷,经营范围拓展到大荒地村周边四个村子,周边村民的稻田流转费用达到1.3万元/公顷,加上2500元/公顷的直补费用,纯收益可以达到1.55万元/公顷,同时还可以到企业就业,每年的工资收入也超过3万元。目前大荒地村80%的年轻人都选择留在村里,从事种植、加工和旅游业。

  “高端大米加工业是我们的产业支撑,而品牌建设则是推动一二三产融合、现代农业发展的拉动力。品牌做得越好,市场就能拓展得更大,销路宽了,反过来又促进土地流转规模的扩大,企业更上一个层次,三产融合、农民增收和离地不离业就不再是问题。”东福米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延峰说。

  品牌的保障是品质,好的品质源自规模化经营,规模化经营又促进了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升。吉林大米品牌建设,正成为吉林水稻全产业链整体转型升级的强大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