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安康”朋友圈刷屏 学者解读背后文化渊源
天津北方网讯: 刚结束的端午节假期,不少新区市民发现,朋友圈里频频被“端午安康”问候语及由此展开的广泛讨论刷屏。对此,新区民间文化人士指出,这背后是人们对端午节文化内涵的一知半解,及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现状。其实,端午节文化在新区民间有着丰富的外延载体,当它们得不到有效传承,那么传统的端午节,便无可避免地和普通民众疏远了距离,节味儿也就变淡了。
景点是文化娱乐的集萃地,但纵观端午节首日可以看到,新区景点推出了机器人互动、著名主持人开场秀等新锐节目,却难以看到多少契合端午传统文化的节目。新区资深文化学者于辉、李学韩告诉记者,其实新区民间有着丰富的端午习俗,且每种习俗背后都有其文化内涵。比如做五毒鞋。家长会在端午节为孩子缝制一种鞋子,上面缝有青蛇、蜈蚣、蝎子、蜥蜴、蟾蜍五种毒物。因为端午过后,阳气上升,各种毒物也活跃起来,这样做寓意五毒不得侵身,保佑孩子平安健康。还有缝香包。香包中填充艾草,用艾草散发的香味儿为佩戴者祛邪避害。此外,做老虎鞋给孩子穿,也是保佑孩子健康成长的意思。以前还可以逛端午庙会,购买到各种制作原料或成品。
如今,制作手艺会者寥寥,没有了载体,端午节传统的气息在减弱,节味儿也在变淡。“老北塘”李学韩认为,在东沽、北塘等传统的乡村社区,都是住了多少辈儿的邻居,在集体意识的氛围里,以家庭为单位对端午习俗的老少相传行为被认可和鼓励,又反过来强化了传统习俗。随着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原来东沽、北塘、宁车沽那些传统的渔村,被高楼大厦组成的新型居住区取代,人们搬进了高楼,居住条件改善了,距离却远了;新人口的大量涌入,也冲击了原有秩序。
那么,如何应对端午节节味儿变淡,打破传承的障碍,让人们不再为突然出现的一句“端午安康”备受困扰呢?专家认为,这有待文化部门带头抓住端午习俗的文化载体,深挖其文化内涵,就像让市民知道端午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也要让他们知道把粽子做成大枣、蜜枣、豆沙等馅儿料,是为了让水中鱼虾尽享美味,从而不再去伤害屈原的遗体一样,挖掘并传递好新区民间插艾条儿、做五毒鞋、缝香包等习俗的由来、故事和文化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