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静海县突出“严、实、细”要求扎实做好“一村一策”制定工作
天津市静海县高度重视困难村经济发展方案制定工作,把用好用足扶持政策,选准选优产业项目作为帮扶工作的重中之重,突出“严、实、细”要求,采取有效措施全力推进,确保市级评审通过,项目及早落地。
坚持“严”字当头,组织领导有力到位。一是严格落实“1+3”责任制。由分管常委副县长和主管农业副县长负总责,抓好统筹推进和重要环节把关。县帮扶办具体抓,做好日常组织协调和督查推动,按照时间节点有序有效推进。各乡镇一把手亲自深入帮扶村,研究产业项目的选取。驻村工作组牵头,与市级技术帮扶组、村“两委”一道研究村经济发展方案起草修改、产业项目可行性、资金匹配等工作,形成了上下联动,步调一致做好工作的整体合力。二是严格项目主体。本着村集体增收和多数人受益原则,要求方案中涉及的建设项目必须明确实施主体,实施主体必须由集体领办,全村80%以上农户参加的土地股份合作社、服务型专业合作社或是带动全村80%以上农户受益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此基础上,要求合作社与村委会签订协议,确保村集体每年有稳定收益。三是严格评审把关。坚持“时间服从质量”原则,逐级逐层对方案进行审核把关。对各乡镇审核通过的困难村经济发展方案先由农口部门业务科长进行初审,提出修改意见建议,再组织市技术帮扶组专家和县农口部门业务骨干组成评审组,进行集中评审,严格按照县帮扶办制定的评审细则对方案进行客观评价,提出评审意见建议,由县帮扶办汇总后反馈各乡镇,做进一步修改完善。评审通过的方案报县领导审阅后上报市农委。
坚持“实”字为本,方案制定有效落实。一是调研指导实打实。从去年9月份开始,县帮扶办牵头,组织驻村工作组和村负责人召开座谈会3次,深入各困难村对村资源状况、生产条件、产业现状、技术需求、面临问题等情况进行摸底。针对一些村民对产业发展持质疑态度等问题,采取发放明白纸、入户谈心等方式,及时化解群众疑虑。邀请市农委多位业务处长就政策解读、方案制定、相关规划项目建设标准、补贴标准进行培训,提供各村参考。二是督查推动实打实。方案制定工作开展以来,先后组织召开座谈会、推动会20余次,印发指导意见、重点把握内容等通知12个,有效推动方案制定工作开展。同时,成立2个督导组,深入61个困难村就产业发展合理性、村情稳定、群众意见、实施主体、土地流转、建设用地落实、基础设施配套、项目位置等进行实地了解,逐村推动方案制定。三是解决问题实打实。针对方案制定中派生的难点问题,及时调研汇总制成问题清单,分析表现和原因,对项目缺少启动资金、发展畜牧业用地难、土地流转难、农产品销售难等实际问题,积极出主意、想办法,给予协调解决。
坚持“细”字执行,方案制定不出纰漏。一是细化方案结构。严格按照市农委要求的方案结构进行制定,每个方案包含了基本情况、优劣分析、工作目标、增收措施、实施主体、培训需求、资金需求和效益分析8个部分,做到结构完整、条理清晰。对审批表、进度表、资金表、评审报告等统一格式,统一装订,确保了工作的整齐划一。二是细化项目内容。加强对方案中涉及的建设项目的审核指导,确保每个项目内容详实、可操作。每个建设项目都明确细化年度目标、项目责任人、启动时间、建设工期、保障措施、预期收益等内容。三是细化资金预算。对项目资金来源和使用制成明细表,保证补贴资金支出和项目具体使用一一对应,既便于推进方案实施,又服务于项目验收和财务审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