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节水保粮 消除“漏斗”

07.07.2015  19:40

  “地下水资源是世代自然耕种留给人类最重要、最珍贵的资源。如果开采完,势必危及子孙后代的生存,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着严重挑战。”在近日举办的“华北地区节水保粮协同创新行动”启动会上,中国农业科学院党组书记陈萌山告诉记者,“此举是落实国家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的重大举措。

  华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但地下水资源过度开发问题十分突出。目前,华北平原地下水的年超采量高达100亿立方米以上,成为一个很大的“漏斗区”。自上世纪80年代起,华北地区地下水已经处于超采状态,造成了地下水位快速下降,地下水“漏斗”不断扩大。

  为保护地下水,早在201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就明确指出要“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严格地下水管理和保护,尽快核定并公布禁采和限采范围,逐步削减地下水超采量,实现采补平衡;2015年颁布的《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提出,在华北地下水严重超采区,要因地制宜调整种植结构,适度压减高度依赖灌溉的作物种植;大力发展水肥一体化等高效节水灌溉,实行灌溉定额制度,争取到2020年地下水超采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目前,华北地区大部分地方还沿用传统的地面灌溉方式,其中大水漫灌在渠灌区依然还很普遍,浪费严重,水资源利用率和作物水分生产力较低。”中国农科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研究员王庆锁说。

  一方面要严格控制用水,另一方面减少灌溉用水量又可能导致粮食生产能力下降。因此,如何利用有限的水资源生产出足够的食物,提高作物水分生产力,以效率的提高来替代规模的扩张就显得越来越重要。

  王庆锁建议,在农业水资源利用方面,遵循“适水而行、量水发展”的原则,建立适水型种植制度,严格控制过度开采水地下资源。在井渠结合灌区,发展高效节水农业,改地面灌溉为喷灌、微灌,改充分灌溉为亏缺灌溉,注重提高水分生产力,减少用水量。在地下水严重超采区,改一年两熟制为一年一熟制或两年三熟制,改灌溉为旱作,改适时灌溉为1次关键期灌溉,提高降水的水分生产力,减少地下水开采。

  陈萌山认为,此次“华北地区节水保粮协同创新行动”要做到“顶天立地”,既要找准科学问题,也要找准技术问题;既要解决国家层面的问题,也要解决地方生产需求的实际问题;既要解决科技问题,也要探索政策、机制问题;既要解决当前问题,也要谋划长远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