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滑向全面通缩 财政货币政策或集体上阵

11.02.2015  12:23

          今年第一个月CPI、PPI就双双创下逾五年新低,且PPI连续35个月同比负增长,这些都表明通缩的风险在加剧,有经济学家甚至称,经济正在由工业领域的结构性通缩滑向全面通缩。

  不管是要防范通缩风险还是试图扭转通缩预期,一嘲抗通缩”战役已经打响。分析人士认为,宏观政策应向偏松的方向继续调整,尤其是财政和货币政策。货币政策进一步放松是必要的,降息、降准都是可选项,而财政政策应尽早发力,在减税上做文章。

  CPI跌至1%以下 全面通缩来临?

  国家统计局10日公布数据显示,1月CPI同比上涨0.8%,自2009年11月以来首次跌至1%以下。

  同期,PPI同比下跌4.3%,创下2009年10月份以来新低。迄今,该指数已经连续35个月持续负增长。

  随着CPI、PPI双双跌至五年以来低位,市场对通缩风险加剧的声音不绝于耳,工业领域通缩已无悬念,但经济是否已经走向全面通缩,尚有分歧。

  “虽然当前的CPI依然为正,并没有达到定义中‘通缩’状态,但各种迹象表明,总量经济正在滑入全面通缩的状态。”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诸建芳说。

  诸建芳带领的宏观研究团队以GDP平减指数来衡量,称该指数一季度很可能出现负值,这将意味着总量经济将进入“定义中的通缩状态”。GDP平减指数是指名义GDP增长与实际GDP增长之商,能够更加准确地反映一般物价水平走向,是对价格水平的宏观测量。

  “目前说全面通缩还言时过早,”交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则对上证报记者表示,“2000年左右中国一度出现通缩,当时CPI为负,人民币对内升值导致居民工资水平下降,但现在的情况明显不同,CPI同比仍为正,年内不太可能转为负增长,工资水平仍在上涨。”

  不过,连平也提醒说,“如果经济不能在7%左右稳住的话,不排除会出现全面通缩的可能。”

  “抗通缩”需财政政策尽早发力

  当前国内增长依然有明显的下行压力,一旦经济全面进入通缩状态,将对生产、就业、金融稳定带来显著的负面影响。

  “日本‘失去的十年’反映了通缩风险对经济的杀伤力,”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宏观经济研究主管章俊对上证报记者说,“安倍经济学中重要的一环是推动非常规的量化宽松政策刺激通胀水平,希望通过推高通胀预期来刺激需求,从而实现把经济增长拖出泥潭的目的。欧洲央行推行的新一轮量化宽松的目的亦然。我认为,中国货币当局也将加入全球抗‘低通胀’的战役中。”

  去年11月底和今年2月央行分别启动一次降息和降准,章俊认为,今年央行仍会降息2-3次,并根据包括外汇占款在内的市场流动性指标来适时降准。

  诸建芳也持相同观点。他称,“货币政策进一步放松是必要的,降息降准和定向宽松都是可以选择的工具。”从时点上看,一季度仍有可能会降息。

  诸建芳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视为“抗通缩”双管齐下的举措,他指出,除了传统的交运等“铁公基”外,政府需要将以直接投资和鼓励民间资本进入的方式,在粮食水利、生态环保、健康养老、信息电网油气等网络工程、清洁能源、油气及矿产资源保障等领域加大投入,并增加“一带一路”所对接的国内省份的投资。

  连平则认为,在当下各方面困难比较大,杠杆率高、货币存量大的情况下,为避免出现“大水漫灌”的局面,财政政策应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尽早发力,可以考虑加大减税力度,尤其是针对中小企业较大面积、较大力度的减税。“这种定向调控效果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