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顷良田锁“绿色”——来自长岭县“吉松岭”有机杂粮示范基地的报道
最近,松原市计划为全市16个绿色农业示范基地提供政策支持、资金支持和技术支持等,帮助这些基地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进一步辐射和带动全市绿色农业发展,推动松原市由传统农业大市向绿色农业强市转变。如今,政府搭好台,绿色农业已迈到台前,好戏又一次在全市经济转型发展的号角中精彩上演。
近年来,践行应国家绿色发展理念,许多企业家主动调整产业结构,抛弃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农民企业家徐兴库就是如此,走在市场前面,成为松原市发展绿色低碳经济的“先锋”力量。
徐兴库告诉记者,公司今年申报的绿色有机食品“长岭炭泉小米”和“长岭葵花籽”已被确立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徐兴库现年39岁,曾是长岭县前进乡赫赫有名的“制砖大王”。为响应国家政策号召,他毫不犹豫地关闭了砖厂,改行做起了绿色有机农产品。没想到,他这摇身一变,成了当地声名远扬的“有机杂粮大王”。该公司成功打造“吉松岭”和“炭泉”两大有机农产品品牌,其生产的绿色有机农产品已成功占领长岭当地市场,远销香港、上海、北京、扬州等地,预计2016年销售额将高达8000万元。
在松原市,像徐兴库这样发展绿色农业的企业家还有很多。他们瞄准绿色产业蕴藏的广阔市场前景和潜力,在政府的重点扶持下,实现了“弯道超车”,达到自身获利和农户受益的目标。“我们将整合现有的资源,打造‘吉松岭’集团,争取明年在新三板上市。”徐兴库信心满满地勾勒未来的发展蓝图,他的信心来源于松原市对绿色农业示范基地的大力支持,来源于松原市紧扣绿色农业发展的长远规划,来源于全国发展绿色产业的大趋势。
模式之“变”打造“生态循环产业链”
长岭县前进乡保卫村有种植谷子的传统。在前进乡南城子古城遗址周围,富含能长时间为农作物提供丰富矿物质的草炭土和泉水,这为谷物的生长和品质提供了基础性保障。然而,当地种植规模小,且分散,小米难以卖上好价钱,村民收入也提升缓慢。对此,徐兴库在2010年带头成立了种植合作社。
要发展现代农业,成立合作社只是第一步,只是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的体现,不足以提质增效。接下来如何做?徐兴库给出答案。2011年,他大胆试水,先试种了4公顷有机小米,结果大获丰收,效益可观。从此,他迈向了发展绿色有机食品之路。
那这条路这么走?“食品企业要生存,一定是以质量为保证。”徐兴库说,产品生态化、链条产业化是企业的生命线,他从产品的“根”上抓起,从产业的“面”上做起。为确保产品质量,徐兴库投入资金6000多万元,相继成立了农产品加工厂、食品公司、有机肥公司和养殖合作社,顺利打通了生产过程中谷糠类、鸡粪和有机肥相互循环利用的路径,实现了“根”的绿色生态、“面”的加宽延伸。不仅如此,他还成功运用“互联网+农业”思维,仅2015年有机农产品网络销售额就达到500万元。
目前,该公司种植基地达到1000多公顷,辐射5个乡镇,带动农户2000多户。短短几年间,徐兴库成功摸索出一条“种、产、收、销”贯穿发展绿色农业上下游的新型模式,形成较为完善的“生态循环产业链”,这为松原市其他发展绿色农业的企业家提供了可参考的典型经验,也为松原市把农业作为壮大绿色产业的突破口提供了现实样本。
责任之“变” 开发精准扶贫项目
“我要做的就是要让农户零风险、零投入,让他们不减少收入,反而增加收入。”徐宝库说,仅绿色种植基地就能为农户增收近千万元。
如今,松原市正“亮剑”扶贫攻坚战。而徐兴库就是该战场上的一名“尖兵”。早在十余年前,他就为保卫村修建水泥路、捐赠红砖等。目前,他在大兴镇大兴村开发精准扶贫项目,由流转土地式的种植模式改为土地产值式的订单模式,现签订有机谷物种植面积达400公顷。在该村,他为农户免费提供种子、有机肥和农机具,而农户无成本投入,只要做好田间管理即可,并且收购价高于市场价。据他介绍,2016年该村每公顷产量将达到4000至5000公斤,纯利润也将达到近2万多元。其中,一位患有股骨头坏死的贫困户,种植面积6公顷,预计净收入10万元左右。
开发扶贫项目,单单靠“输血”不能持久,形成自我“造血”功能势在必行。明年,徐兴库将打造一个有机食用菌种植示范点,以全村推动和土地入股的方式,真正让村民找准致富项目、懂得致富技术、走上致富道路,彻底拔掉“穷根儿”。
“这也是为什么我要做绿色有机食品的原因之一。”徐兴库说,“发展绿色生态农业,不仅可以解放当地剩余劳动力,让农民有事干、有钱赚,还可以让农村重新焕发出生机和活力。”
的确,农业作为松原市最有特色、最有优势、最有潜力的产业,在全省乃至全国产业转型升级的大舞台中,不应只“跑跑龙套”,也要多唱“主角”。为此,全市已经开始实施发展绿色农业的“大动作”,研究制订了多项盘活措施,争做全省农业现代化“领头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