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橙子去年劲爆今年退热

24.11.2016  18:09

 

      2015年,橙子成为各电商的“网红”产品。继褚橙之后,天天果园、爱鲜蜂、沱沱工社等生鲜电商陆续推出“橙先生”、“蜂觅橙三好”、“赞橙”等品牌,并迅速成为网站首页力推的爆款。这种品牌化+农产品的模式也成为生鲜电商向上游种植源头“逆袭”的典型代表。   一年后,电商们的橙子市场又是一个什么样的景象?      新京报记者近期调查发现,“网红”橙子在今年出现了“退热潮”。在多数电商平台,“网红”橙子的销售链接已经下线,首页位置也未像往年一样进行重点宣 传。同时,来自云南、江西两大橙子主产区的消息证实,各电商开始收缩线下基地规模,如天天果园清算重组云南线下品牌分拣工厂,沱沱工社、爱鲜蜂相继停止与 江西赣南种植基地的合作。   “在品牌宣传上投入过多,对上游产能、品质控制重视不够,可以说生鲜电商在品牌化农业上犯了‘头重脚轻’的错 误。”中国食品安全电子商务研究院院长、北京工商大学教授洪涛对新京报记者表示,生鲜电商借助品牌化实现品质竞争的模式是正确的,但在具体的运营中却出现 了偏差。   退热景象1   重组橙子生产线独立运营   在“网红”橙子中,天天果园推出的“橙先生”可谓一枝独秀。2015年底,天天果园在云南昆明投资2000万元成立冰糖橙自动化分拣基地,引入新西兰水果分选设备对橙子进行光谱测糖定级。   在这条生产线上,每颗橙子都会贴上明确的甜度值标签,最后选出糖度在11-16度间的“橙先生”向市场发售。这种生鲜电商进军上游基地的模式,也被视为推动上游农产品标准化的代表。   然而在短短一年后,这条生产线却传出因开工率不足而清算重组的消息。有知情人士向新京报记者透露,该工厂在投产3个月后,生产设备便长期处于闲置状态,整体开工率不足,未达到预期设想,因此一直对外寻找接盘者。    工商资料显示,该工厂注册为云南橙意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为1000万元,由上海天天鲜果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天天果园)、云南盛昂经贸有限公司共 同发起成立,两公司分别占股55%、45%。今年8月5日,该公司成立由双方高管组成的清算小组,并在工商系统进行备案。   “目前生产线已清算重组完毕,经各股东方达成的一致协议,由天天果园回购生产线、厂房等全部固定资产,其他股东则逐步退出。后续产能也会做出一些调整,我们现在负责工厂的就地管理,全力支持生产线运转。”11月18日,一位工厂负责人对新京报记者表示。    据了解,这条“橙先生”生产线产能接近300吨/天,此前由股东之一盛昂公司就地负责日常生产及管理,为天天果园独家提供橙子的分拣、打包等工作。但受 制于设备,工厂只能进行橙子这一单品分拣,开工期仅有年底集中上市的数月时间,导致生产设备长期处于闲置状态,开工率不足,进而发生了今年的清算重组。   天天果园向新京报记者表示,在去年的投产中,由于合作方对于理念和品质的要求与天天果园不太一致,决定收回“橙先生”生产线及管理权,以更好地对商品品牌、品质进行控制。目前该工厂由天天果园独家负责运营,“橙先生”品牌也将很快上市。   退热景象2   暂停与部分基地合作   去年与天天果园“橙先生”同期面市的,还有沱沱工社、爱鲜蜂在江西、湖南等产区打造的“赞橙”、“蜂觅橙三好”等自主或直采脐橙品牌。    公开资料显示,2015年11月,沱沱工社推出“赞橙”品牌,号称“只讲价值,不说故事”,价格为98元/5kg,产自江西赣南沱沱有机脐橙基地,号称 经过严格分级筛选出80mm尺寸的脐橙,也是“达到酸甜度最佳的黄金规格”。这个与褚橙等针锋相对的品牌,成为沱沱工社在江西运作的有机脐橙“代表作”, 并迅速蹿升为爆款产品。   2016年1月,另一家O2O电商爱鲜蜂推出了“蜂觅橙三好”品牌,选中湖南麻阳产区的冰糖橙,宣称经过1000公里跋涉严格调研产地直采,选取自然成熟的高甜度橙子,要与同时在售的赣南脐橙等品类“打擂”。    新京报记者查询发现,在各地橙子近期陆续上市之际,“赞橙”和“蜂觅橙三好”却并未如期出现。在沱沱工社的自营网站和入驻旗舰店中,“赞橙”、“江西赣 南有机脐橙”等商品均显示为下架状态,唯一在售的只有一款普通赣南脐橙,价格为9.9元/800g。而在爱鲜蜂官方APP中,“蜂觅橙三好”与赣南脐橙等 品类也已消失,甚至连橙子类目都没有对应的产品提供。   一家江西赣南有机脐橙基地负责人告诉新京报记者,其曾和沱沱工社、爱鲜蜂等电商平 台有长期合作,也是两家电商在江西产区的重要直采基地,但从今年开始两家电商一直处于“暂停”状态,“往年平台都会提前数月主动找上门来订货,但今年迟迟 没有动静。沱沱工社在去年暂停合作后至今未能启动,爱鲜蜂在采购负责人调职后也没有继续谈合作。”   该负责人表示,2015年其公司按照上述两家合作电商平台提出的标准统一采摘、收购符合条件的高端脐橙,供货规模约在数万斤左右,但由于产区受多雨天气和病虫害多发影响,后续品质出现下滑,渠道、消费者的评价并不高,于是便中止了合作。   爱鲜蜂方面回应称,“蜂觅橙三好”是定位于产地直采的自有品牌,对品质要求比较高,具体得到明年1月左右上市,这一过程中也会根据市场需求对供应做出调整,如增加或减少产品线。   沱沱工社则告诉新京报记者,去年江西产区的“赞橙”供应规模并不大。在发现基地提供的后续果品无法满足标准后,沱沱工社暂停了该品类的采购工作。今年“赞橙”将于12月初如期上市,“但受天气影响,有机脐橙产量减产约30%,上市价格会略有调整。”   探因   品质和产能难掌控   短短一年时间,电商平台打造的“网红”橙子纷纷偃旗息鼓,预示着此轮品牌化农业的集体试水失败。除了整体生鲜电商行业收缩规模追求盈利的原因外,也暴露出在品质控制、产能掌控等农业源头环节的弱点。    天天果园“橙先生”分拣工厂负责人告诉新京报记者,生产线从动工到投产仅用了2个月,首年分拣出1800余吨产品后,今年1月开始便处于搁置状态。当时 工厂也意识到产能过剩问题,计划将生产线改造成“多合一”设备,除橙子外还可分拣苹果、石榴等品类,并承接上游企业B2B的标准化分拣订单,面向东南亚地 区出口,以充分利用产能实现盈利。   然而双方对这一转型调整方案迟迟未达成一致,流程、沟通等问题未能协商通过,最后只能选择“分手”, 盛昂公司退出。其一位负责人称,未来还将进一步深耕上游种植基地,围绕重点单品从种植源头进行标准化生产,“电商等互联网渠道是个很好的品牌故事媒介,可 以实现短期的单品爆发式销售,但真正要做农业标准化还是要投入巨大的试错成本,一步一步慢慢来。”   对于开工率不足的问题,天天果园相关责任人认为,该工厂是国内最先进、最具代表性的生产线,其操作、磨合难度较大,起码要经过三年才能获得稳定产能和品质,因此短期内不会对规模和产品线进行大规模调整,将来会在对其性能、数据等进行全面掌握后,再对品类进行扩展。   此外,电商对产品的品控也是一大难点。新京报记者发现,根据基地方提供的2015年供应价格,以“赞橙”为代表的江西赣南脐橙成本在3元/斤左右,而按照电商渠道9.8元/斤的零售价来看,其毛利空间维持在69%以上。   “打造出的品牌产品价格较高,但在实际销售环节却难以把控质量稳定性,最终还是伤害到了消费者,整体品牌没能塑造起来。”一家生鲜电商品控负责人说,往 年各平台在橙子品牌化上投入巨资,密集跟风试图打造类似褚橙的爆款单品,但在实际供应环节却过于依赖第三方供应商,提出的采购标准未能很好执行。“尤其是 去年,云南、江西两大产区受天气影响整体产品糖分偏低,质量参差不齐,难以形成持续稳定供应,最后影响了消费者口碑。”   其实,褚橙作为“网红”橙子的“鼻祖”也曾为同样的问题苦恼。2015年,褚橙因受雨水天气影响,橙子个头较小、口感较差。今年,褚橙基地宣布砍掉3.7万棵橙树,将产能削减30%以上,最终产量控制在8000吨左右以保证品质。   本来生活市场部总经理彭宇告诉新京报记者,尽管今年褚橙为了提升品质进行减产,但本来生活作为褚橙的战略合作平台将得到重点供应保证,并且连续4年本来生活都从果径大小、外表磕碰等问题进行二次分拣。   彭宇认为,虽然褚橙带动了整个橙类市场的价格,但它创立种植、产品、作业等标准化模式已经在农业种植源头确立了竞争优势,并不具备复制性。   突围   品牌化农业亟须品控提速   事实上,这种塑造品牌故事,制定定级筛选标准,最后实现品牌溢价的高利润区间的做法,正是各家电商平台集体试水复刻褚橙模式,甚至实现类似国外新奇士、佳沛等品牌化、标准化的高端农产品路线。    电子商务观察者、上海万擎咨询CEO鲁振旺认为,近年来电商行业瞄准国产橙子这一大类目包装、炒作品牌故事,但在实际供应环节仍以贴牌模式为主,同一产 区、同一品质的水果在市场上密集冒出多个品牌,很难实现宣传中的高标准承诺,最后还是走向价格竞争的模式。同时,各家对上游产业链渗透不深、掌控力度不 够,出现了跟风投资建厂,最终出现产能过剩的问题。“单靠宣传炒作、情怀故事来吸引用户的做法,注定是不可持续的。”   “通过品牌运营、 制定标准来实现农产品优质优价,这种品质竞争的模式本身是正确的,但在实际运营中都出现了问题。”中国食品安全电子商务研究院院长、北京工商大学教授洪涛 认为,品牌化农产品的溢价和利润区间较高,因此各家电商平台近年来密集跟风,但往往在前端的广告宣传投资过高,对后端源头的质量控制投入不够,出现了“头 重脚轻”的问题。   洪涛认为,受限于国内农产品标准化程度低、产能集中度差的现状,电商平台要借助品牌向上游逆向突围,不能盲目一窝蜂而上炒作品牌,而是要将资源倾斜在上游种植基地等源头环节,理性控制产能规模以稳定品质,最终逐步实现标准化、规范化、规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