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位不再泛“女” 平等才更有机会
一些负面新闻报道中,“女”字往往被刻意强调以致放大,男性大多不会有特别的标记。
女性凭借自己的聪明、能力和自信,让一切皆有可能,社会更加包容,平等才更有契机。
作者 佟吉清
近日,有关证监会“女处长”的消息在舆论空间持续蔓延。端午节这天,证监会官微发布消息称,证监会发行监管部处长李志玲配偶违规买卖股票,根据相关规定,决定对其作出行政开除处分,同时,因涉嫌职务犯罪,李志玲已被移送司法机关。
打击内幕交易,维护股市公平,证监会主动清理门户,股民欢呼一片。吊诡的是,这则有明确指向的讯息,放到各类媒体上,就变成了“证监会女处长被开除”“证监会落马女处长或涉内幕交易”“你能炒得过女处长?”几乎无一例外,标题中都有“女”字眼,刻意强调当事人的性别。就这样,被指名道姓的“失足”官员,泛化为女处长“躺枪”。证监会里的女处长肯定不止李志玲一人,无辜者被归进“女处长”之列,凭什么一个女性出问题,整个群体都要“背黑锅”?
以“女”修饰尽现性别分工的惯性传统,反对污名化女性的声音也一直没有停止。随手敲击键盘,搜索“女处长”的结果并不乐观,诸如“严惩女处长也别放过‘小鲜肉’”“花重金请名导拍宣传片女处长被判8年”“‘最牛女副处长’借姿色上位值不值?”几乎都有负面色彩。除了“女处长”,被株连丑化的还有女博士、女司机。接受过最高学历教育的女孩,被贬为男人、女人之外的“第三种人”,臆断她们“白天愁论文,晚上愁嫁人”。至于女司机,说她们就是比男司机车技烂,容易出事,将“女司机”和“马路杀手”画等号。相反,男司机出故事,不会有人大惊小怪,更不会觉得那是全体男人的问题。
被有意识地塑造刻板印象的,女大学生也未能幸免。房山法院不久前公开审理“大叔与15名女大学生恋爱骗35万”一案。41岁的无业男子田某,冒充清华、北大双硕士,自称做奢侈品生意,4年多的时间里,通过QQ聊天等陆续与15名女大学生谈恋爱,骗取人民币35万余元。非常拙劣的骗术,那么多女孩轻信;一边只有高中学历,一边是“天之骄女”,却被骗财骗色,虽说是个案,确有很多值得思考的地方,但媒体在处理这个信息时推而广之,笼统地断言女大学生读书读傻了,智商堪忧,指责她们丧失自尊,喜欢傍大款,崇拜金钱,爱慕虚荣,总想不劳而获,节操碎了一地,既缺乏对受害者起码的同情,对其间暴露出的教育问题亦选择性失语。
性别标识贯穿在语言发展的全过程,“女”字被刻意强调以致放大,男性往往不会有特别的标记。这种隐蔽的歧视,是生活的一种折射,说明在一些人的观念深处,依然无法面对这样的现实:女孩的学历比男孩高,妻子的职位比丈夫高,女性比男性强与既有认定相抵触。一些职业和头衔之所以突出性别符号,是因为人们认为这个身份该属于男性,突然间发现有女性闯入,显得不那么自然,不那么习惯。在性别平等位列世界前茅的挪威,情况则大有不同,曾有一个10岁的男孩子问母亲:“妈妈,在咱们国家,男的能当首相吗?”因为从这个孩子出生起,该国的首相就是女性,男首相才是个例,需要特别标注。
传统观念中的女性是被动的,贤惠而乖顺,反映在语言中表现为以男性为基本。那些需要高智商的职业,以及社会评价高的岗位,如法官、总统、医生、教授等,都是为男性准备的,女性若有机会获得这些职务,就要加以性别修饰以示区别。因此,哈佛大学校长德鲁·福斯特屡次强调:我不是哈佛女校长,我是哈佛校长。我国辽宁舰上的女性战斗员更愿意别人称呼她们为“航母舰员”,而不是女军人、女舰员。将于明年1月正式接替牛津大学校长一职的路易丝·理查森说,盼望有一天女性被提名为大学校长这件事本身并不是新闻。
在性别平等成为国际社会主流价值的情况下,女性凭借自己的聪明、能力和自信,让一切皆有可能,只有职位、头衔等称呼不再泛“女”,平等才更有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