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贸区怎样改变天津人的生活:产业完备促就业
天津北方网讯: 乘坐在通往滨海新区方向的城市轻轨上远远望去,被围墙划分为一片片方格状的土地在道路两旁显得格外醒目。
从无人问津到蜂拥而至远处望去的那一片片方格状的土地实际上是一个个涉及各种不同产业类型的功能园区——这当中科技制造类、生产加工类的园区并非少数。在滨海新区这样一个总面积达到227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263万的区域而言,这或许早已屡见不鲜。
如此大规模体量的产业园区,人力资源的需求不言而喻。而其中员工的往返流动,从每天清晨通往市区的轻轨线路中便不难察觉——据相关资料统计:截至2013年年底,轻轨9号线的日均客流量已达11.81万人次,是2004年开通首年的7.6倍。而截至2014年2月,轻轨9号线累计开行车次超过60万次,累计客运总量近2亿的人次。
从之前的无人问津,到如今的蜂拥而至,这背后与产业园区数量上的增多不无关联。但在引领区域整体产业改造升级的同时,也同时向这里提出了相关的硬件要求,其中的电力供给便是诸项内容之一。 2014年的12月31日,在距离天津自贸区获批后的1个多月,国家电网天津市电力公司便编制完成了天津自贸区电网规划报告初稿。国网天津电力发展组织了滨海公司,经研究院、电科院等单位深入现场,制定了详细的自贸区专项电网规划。其中,这些规划都是根据目前国内重点开发园区专题电网规划成果的最高水平基础上,比照上海自贸区的电网规划的成果提出的编制要求。
某位现已被规划纳入自贸区范围内的产业园区负责人向新华网记者说:“表面上看,这只是为对园区的电力供应提供了更好的保障,但这背后隐藏着的是数以千计的就业机会,电力保障、运营、研发都会需要大量的人力,这种影响就像‘蝴蝶效应’一般层层递延展开。”
旅游可不是看看风景那样简单同样吸引外界眼光的还有地处自贸区范围内的东疆湾景区。不久前,东疆湾景区被批准为国家4A级景区。该景区从2010年7月正式对外开放,从去只能提供游泳、就餐等简单服务,发展到如今的多元化经营,年接待游客高达65万人次。新区有关部门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伴随着一批旅游项目的建成运营,新区旅游知名度会不断提升,逐渐成为区域旅游目的地。”
此后,记者根据《2014中国旅游业发展报告》的列举的数据发现——在过去一年中我国旅游业提供了0.64亿个工作岗位,对就业增长的贡献度遥居世界第一。就此计算,这其中单就自贸区范围内的滨海景点,依靠旅游从而带动的就业人口数便难以简单计量。
或许产业园区及旅游业也只是自贸区带动就业的一个缩影,但津城着力打造的金融、租赁、物流等行业都需要引进不同层次的人才。而纵观上海,特别是在自贸试验区扩围之后,随之而来的是极度旺盛的人才需求。到那时,自贸取的概念也将逐步成为人才流入的高地以及外地人才来津的重要吸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