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粮于地 实施湖北粮食安全新战略
湖北日报讯 图为:武穴市水稻测土配方部级示范片。
图为:农业厅负责人察看水稻生长情况。
图为:省耕肥总站负责人向农业部检查组介绍测土配方效果。
2015年,湖北省粮食总产量达到创纪录的540.7亿斤,实现“十二连增”;油菜总产量达258.62万吨,连续20年保持全国第一;淡水产品预计产量达到455万吨,有望连续20年保持全国第一。在向“让更多的人‘饮长江水,吃湖北粮,品荆楚味的目标又迈出了坚实一步的同时,也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在我国农业发展的新形势下,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守耕地红线,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提高粮食产能,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作为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其核心就是保护和提高粮食产能,这是党中央从发展全局出发,基于经济新常态提出的粮食安全重大战略调整。相对于传统的“藏粮于仓、藏粮于民”思路,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立足长远,也更为积极,就是通过严守耕地红线,加强耕地质量建设,提高耕地生产能力,同时依靠科技进步,实现农业现代化,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农业结构性改革的基本底线,“十三五”时期,要树立大农业、大食物观念,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理念。湖北省作为国家粮食生产的核心产区,要保稻谷、小麦等口粮,保耕地、保产能,为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作出应有的贡献。
藏粮于地,须以坚持耕地数量与质量并重为基础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主要载体,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没有耕地,就没有口粮。我国除了人多地少的矛盾外,耕地质量偏低、污染损毁严重正成为耕地保护面临的新挑战。因此,保护耕地,提升耕地生产能力,必须坚持耕地数量和质量两条红线并重的基本策略,一是耕地数量的坚决保护,二是耕地质量的有效提升。
划定耕地保护红线,确保耕地数量稳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耕地是我国最为宝贵的资源。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把关系十几亿人吃饭大事的耕地保护好,绝不能有闪失。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依法依规做好耕地占补平衡,规范有序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第二次土地调查结果显示,我省人均耕地仅1.3亩,低于全国人均耕地1.54亩的平均水平,不到世界人均耕地3.38亩的40%;而武汉、黄石、黄冈、鄂州4市人均耕地不到0.8亩,低于国际上规定的粮食安全警戒线。此外,2009年至2013年,全省耕地面积减少了54万亩。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看,到2020年我省耕地数量仍呈下降趋势,耕地保护的形势不容乐观。耕地资源是实现“藏粮于地”的基本保障,只有数量保证了,才能为生态农田建设提供腾挪空间,才能应对自然灾害等不可控因素对国家粮食安全的冲击。因此,必须设定耕地数量保护红线,划定永久性保护基本农田,实现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确保我省耕地数量的稳定。
加强耕地质量建设,确保耕地质量逐步提升。我省多年来存在着中低产田面积大、耕地障碍因子多、土壤养分不平衡等影响农业发展的难点问题。从宏观数据看,我省耕地中低产田比重超过73%,而在粮食主产区中低产田比重也超过52%,达到2310.15万亩;从微观状况分析,我省近年来耕地质量评定结果显示,耕地土壤肥力退化严重,土壤养分含量下降和缺乏,尤其是土壤有机质和钾素下降严重,耕地地力对作物产量的贡献率仅40%至60%,作物产量对化肥的依赖性越来越大。同时,随着近年来工业化加快推进,以及化肥农药农膜等农业投入品过量使用,导致农业面源污染加重,农田生态急剧破坏,严重制约了耕地产出水平。因此,必须严格遵守《湖北省耕地质量保护条例》各项规定,大力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优先建设高标准口粮田;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和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指导农民科学使用化肥、农药等投入品,增施有机肥,提高耕地地力;要采取轮作、休耕使耕地休养生息;要积极开展病虫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实施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因地制宜发展农村沼气,发展循环农业,实现农业清洁生产。
藏粮于地,须以农业科技创新为出路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这一新的粮食安全战略不再一味追求粮食产量的连续递增,而是通过增加粮食产能,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粮食生产可持续增长。我国的农业发展,已经到了必须依靠科技突破资源环境约束、实现持续稳定发展的新阶段。落实藏粮于技,就是走依靠科技路子,加大农作物新品种的培育、研发与推广力度,重视先进农业技术的应用,推进农业机械化、信息化和智能化融合水平,增强技术对农业发展的贡献率,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
发展现代种业提高单产。粮食生产的根本在科技,粮食科技的核心在育种,在我省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下,推进育种技术创新是缓解粮食需求不断增长与耕地面积下降之间矛盾的根本出路。一是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新机制,做大做强“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选育推广一批优质高产、适于机械化作业的主要农作物品种。重点加强江汉平原优质杂交稻、鄂北优质专用小麦和鄂西杂交玉米种子基地建设。二是要依托国家、省、市各类科研平台,创建以武汉为中心的“中部种都”,在荆门“中国农谷”等地建设区域性的特色作物种子(苗)研发和加工基地。建立完善动植物良种繁育体系,加强特色种质资源保护利用。
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绿色发展。坚持把农业科技创新作为重要支撑,着力构建绿色高效生产体系。加大结构调整力度,继续开展绿色增产模式攻关,全面实施稻渔共作、水稻一种两收、病虫害绿色防控、水肥一体化、资源循环利用新模式。加快重点领域技术集成创新,在新品种选育、农业产业化技术研发、农产品深加工等关键领域取得新突破。
藏粮于地,须以转方式、可持续为新常态
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党中央应对农业发展新挑战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加快转变农业经营方式、生产方式、资源利用方式、管理方式和工作方式等,推动农业发展由数量增长为主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上来、由主要依靠物质要素投入转到依靠科技创新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由依靠拼资源拼消耗转到可持续发展上来。因此,实现“藏粮于地”,必须着眼于可持续发展,创新农业经营方式,建立绿色增产模式。
创新经营方式,培育新型主体,完善社会化服务。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着力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大力培植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推动土地有序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要用市场决定取舍的理念来谋划现代农业,坚持市场导向,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坚持把市场大学办进乡村,加强农民现代管理和市场经营理念教育,培育农民的市场主体意识。引导工商资本下乡,输入现代生产要素和管理模式,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做大做强。要构建省级农业信贷担保平台,逐步延伸并带动全省农业信贷担保网络建设,加大对种粮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扶持力度。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大力支持农民合作社、专业服务公司、涉农企业、农业院校和科研院所等为各类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方位服务。
建立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发展新常态。国家已先后出台了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总体治理规划和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意见,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进行了全面部署,确保在2020年实现“一控两减三基本”目标,即农业灌溉用水总量保持在3720亿立方米;化肥、农药使用实现零增长;畜禽粪便、农用残膜、农作物秸秆基本得到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要以“绿色决定生死、市场决定取舍、民生决定目的”的“三维纲要”为统领,用“既要农业增长GDP,也要农业绿色GDP”理念来谋划现代农业,建立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发展新常态,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通过加强科技支撑,创新种养模式,用最好的土壤、水质和空气产出湖北精品,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我省现代农业发展全过程中,让群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