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思考:对“微时代”下群众工作的认识

19.10.2015  10:13
来源:    ——《工人日报
  ●庚锌    傅钢观点
  在“微时代”,社会群体的生活体验和思维方式的转变,呈现出个体对价值观、社会规范和行为模式的解读。而对于“微时代”下人们思想行为特点的充分审视,既是回应群众工作发展的机遇与挑战的出发点,又是增强群众工作有效性的必由之路。
  当下,微信、微博已经成为人们交流的重要工具。人们撰写“微博客”,制造“微语录”,尝试“微阅读”,发起“微公益”,构成了一种客观的“微环境”。“微时代”的到来,深入和细微地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意识。在这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并非“不足道”,把握时代特点,探索职工思想意识的变化趋势,是当下工会工作必须研究的重大课题,也成为群众工作的创新之道。
  “微时代”主要特征
  传媒大师麦克卢汉曾说过,媒介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重要标志,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与运用,宣告一个新的时代的来临。“微时代”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场景,首先赋予主体一定的活动模式和规范,当主体遵循这些活动模式进行交往时,呈现出与传统社会场景中的主体相区别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从而表现出强大的社会群体力量。
  在“微时代”,社会群体的生活体验和思维方式的转变,呈现出个体对价值观、社会规范和行为模式的解读。而对于“微时代”下人们思想行为特点的充分审视,既是回应群众工作现代发展的机遇与挑战的出发点,又是增强工会群众工作有效性的必由之路。
  特征一:“微时代”的开放性
  “微时代”中的社会群体的开放性体现在个体之间的跨越,这种跨越既是指物理地域,又蕴涵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融合。社会群体以微传播等技术平台跨越了时空阻隔,彼此之间的时空距离缩短甚至消失。“微时代”中的社会群体在不同年龄、教育背景、职业和阶层之间形成共享的信息系统。这种“微平台”通过个体的“微小”生成参与其中的社会群体的“”。对公众而言,微平台是一个可以自由发声的“麦克风”;而对群众工作而言,微平台也应成为倾听民声、接触民意的重要渠道。
  特征二:“微时代”的集成性
  今天,手机中、网络上各种热点层出不穷。在“微时代”中,特定的信息传播方式形成鲜明的舆论或行为导向,社会群体趋向群体结合或分化。也就是说,社会群体借助于实时技术平台进行信息传播,而这些信息内容和行为方式蕴涵着特定的价值观念、态度、行为取向等,它对具有相同或相似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社会群体进行整合,形成群体的共同践行或共同抵制行为。这种集成性体现出“微时代”中“微小”与“宏大”之间的互换,既将“小事件”放大又将“大事件”分化,既去中心化又中心化,从而产生不同社会舆论和行为方式。
  特征三:“微时代”社会群体话语方式的多元与微化
  “点赞”,已成为当今时代流行语,越来越多的人每天拿起手机第一件事就是打开微博或微信,就是把自己认同的帖子转发一下。正如一个微博博主所说,“关注,就是力量,转发,就是态度”。
  在微空间中,网络语言的经典和泛化缘于网民的交往,微空间中话语“多元”和“微化”也缘于参与其中的社会群体信息交流和情感表达。在“微时代”,微博和微信生动反映着社会群体思想和情感的多元和“微化”。由于话语形成专门的话题设置和传播,引发微空间中社会群体的共同关注,有学者描述为草根阶层的话语洪流。这种话语洪流背后是价值观和思想交融,对参与其中的社会群体产生出强大的价值认同效应。
  群众工作迎来“微契机
  “微时代”为社会群体构建了一个交互式的开放场景,并以特定的交往方式和形态进入个体的精神领域。只要我们对这一场景稍加关注,便会从中发现一些契机。
  在“微时代”,现代化进程一方面将理性、效能等注入社会群体之中,也使传统社会的血缘、地缘等纽带功能弱化,造就个体之间的隔离与孤独,如“”化生活和网络化生存。而“微时代”为个体提供了微化交往方式和内容。一方面,即时的信息传递为参与其中的个体提供丰富的交往内容,不同的价值意识、精神信仰、生活方式等相互交融,这打破了传统社会的单一价值模式,个体在与其他价值体系的比较中调整和确立自己的价值体系,从而使个体更具有宽容性,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达成理解和共识。另一方面,它拓展个体之间的交往广度和深度,在交往范围上,任何个体都有发言权并接受其他个体发表的言论;在交往内容上,从知识转载、新闻传递到心情感悟、思考片断等,在交往频率上,个体能够即时进行信息和情感沟通。
  群众工作需要主动培养一种“微素养”,以引导“微民意”。例如,在单位内部建立群众工作、文化生活等各种微信公众账号,给予空间让不同的声音充分表达和自由讨论,让各种言论相互抉择、净化和纠错,培育论坛上言论生态平衡,用科学管理的“微素养”,善待这个真实表达个性的信息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