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一体化视角下的宝坻现代化农业发展
【编者按4月16日,由天津市宝坻区人民政府和天津市环渤海经济研究会共同举办的“京津冀协同与宝坻区发展战略高层研讨会”在宝坻区召开。8名来自北京及天津的著名专家学者参与研讨会并积极建言献策,共同“把脉”宝坻区的城市定位和发展战略。现将刘禹宏“京津冀一体化视角下的宝坻现代化农业发展”在会上的发言(摘要)报道如下,与大家交流分享。】
刘禹宏 天津商业大学教授 博士研究生导师
作者介绍:刘禹宏 天津商业大学教授 博士研究生导师
主要研究领域为农业经济、区域经济与区域产业发展、产业经济学
一、农业资源丰富,发展基础较好
宝坻区现有农业人口53.8万人,耕地面积114.2万亩,粮食播种面积138万亩,总产60万吨;蔬菜20.6万亩,产量70.2万吨。生猪饲养量135万头,蛋鸡存栏301万只,肉禽1487万只,肉牛5.5万头,肉羊17.7万只,奶牛存栏0.9万头。水产养殖面积5.4万亩,出塘水产品总产量4.28万吨。全区林木覆盖率达到了28.3%,水资源丰富,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不断提高,2014年水利10项,投资4.7亿元,农业综合开发工程治理面积3.3万亩,完成3871万元。新建放心菜基地17750亩,引进新品种36个、实用新技术10项。全区规模养殖小区达278家,新建改造了恒泰、建广、津宝3个现代化畜牧养殖园和40个标准化养殖场等一批具有较好基础的项目,为实现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二、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潜力与问题
1、农业资源开发潜力
合理利用资源,打造地域品牌,以绿色、有机农产品增强农业影响力,使资源优势转化成产品优势和经济优势潜力巨大。一是自然资源产出率提升空间较大,水资源条件较好的地区,土地资源产出率提升空间较大。二是环境资源优势明显,具有发展绿色、有机农产品的良好基础。三是农业劳动力资源优势明显。
2、农业结构调整空间
把提供优质、高产、高效、安全、环保的农产品和绿色加工原料作为根本任务,为此,宝坻的农业产业结构要根据人们对绿色健康食品、自然环境景观、休闲度假场所等需求不断增加不断调整。牧业和农业在品种结构调整、布局结构调优、创新农业品牌等方面仍有潜力,为牧业和农业的产业升级、增效、增收,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从生产型向生态型转变、从提供产品型向提供服务型转变提供了可能。
3、特色农业产业基础
天津鸿腾水产养殖有限公司在宝坻八门城镇拥有标准化池塘及稻田立体种养基地5000亩,其生产的宝坻黄板泥鳅、水蛭、扣蟹、黄颡等水产品直供韩国、日本市场,每年出口销售量达到4000吨以上。天联公司年加工辣椒6400吨,带动辣椒种植面积25000亩,其产品辣椒素、辣椒精油、复合调味料直销到基快富、上海宝立、天津顶益、天津德盟、河北华龙、上海仑奇、新乡亚特兰、三五集团、斯美特集团、江苏奇利康药业等公司,实现年销售收入2600万元。大大地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
4、农业产业链延伸
农业组织化带动增收空间较大,一是农业企业、加工企业,营销组织发展较快,农业产业链向农产品精深加工方向延伸前景广阔。二是农业产业链向旅游服务业延伸。农业休闲观光资源开发刚刚起步,有序组织各类园区、农家院开展休闲观光服务正在成为农民增收的热点。使之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源泉。
5、合作组织与产业化
全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共1225家。注册资金37.2亿元,共有成员2.1万人,带动农户10万户。全区市级以上合作社达到43家,50家开展直供直销的合作社已拥有农产品加工车间25000多平米、保鲜库16000平米,各种运输车辆100部、无公害蔬菜速测设备50台套,合作社的服务能力和经营能力大大提升。民盛种养殖专业合作社作为“直供直销”试点,该社拥有基地1000亩,建立了5个放心菜直销店,主打御泽商标,经营几十个精品蔬菜,对接天津、北京27家机关事业单位,并与北京和澳服务公司签订供货合同,直供360家社区连锁店,其年销售量1万吨以上,销售收入超亿元。天津怡丰合作社联合社建立农超对接专柜50个,经销的农产品品牌18个,建成社区冷鲜肉加盟店95家,公司已和区内2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2200个农户确立了业务关系,农副产品数量达到500余种,蔬菜年零售量305吨,零售总额152万元。“合作社+客户”的订单直销模式成为农产品直供直销的主渠道。
三、现代农业挖潜富民的思路与目标
(一)总体思路
重点是通过发展现代农业来拓展农民增收渠道,现代农业发展要面向京津冀地区,以高科技为支撑,走集约型、节约型、生态型农业发展道路,以发展设施农业、绿色农业、旅游农业、品牌农业、加工农业为切入点,强化农业的精品生产、生态保护、休闲观光、就业增收、安全保障等功能,探索适合宝坻农民增收的种养模式、经营模式,完善“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或“合作组织+农户”的产业化经营,延伸产业链条,提高农民就业增收能力。
1、设施农业
设施农业建设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天津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集中扶持建设一批规模化、标准化的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优化品种结构,提高产品档次。一是启动生态型设施农业示范区,实施公司介入经营、联户规模经营和农户自营等多种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带动农民通过设施农业项目增收。二是培育更多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村经纪人,形成专业的市场销售力量,解决产品与市场的对接。
2、示范园区
通过整合农业资源,建设设施种植园,现代畜牧业示范园区,水产品养殖示范园区,农产品加工园,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和种业基地等,大力发展高效园区农业。
一是示范与引导。以园区为载体和实践基地,开展农民培训,将新技术、新品种、新设施、新方法传递给农民,农民通过观摩学习,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速度。二是通过园区聚集要素资源,促进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如农产品加工园区,可以通过招商引资,吸引外资投资农业生产加工,培育壮大加工龙头企业。
3、特色产业
松江、森禾、七色阳光、八门城现代农业示范园、大成、东淀休闲农业、现代农业泥鳅、水蛭产业化科技示范园、农业物联网综合服务平台和花苗木基地等9个较大规模龙头项目累计完成投资33.49亿元。另有苗木种植、秸秆利用、麒麟瓜种植和铁皮石斛种植、天津农业科技创新基地、天津天大新能源光伏发电等6个项目在谈,总投资23.54亿元。借重首都资源方面,通过科技、旅游、市场资源对接,共争取农业部水产项目2个,签署农机、蔬菜、花卉3个合作协议,培育旅游特色村4个,成立了天津宝坻怡丰农业专业合作社联合社,通过组织召开“京津冀农超对接宝坻峰会”、“网农对接”,部分超市单位、电商企业与联合社初步达成合作意向。全区农民合作社达到1209家,区级以上龙头企业44家。
4、龙头组织
围绕农业基地、产业带建设,培植一批产业带动力大、市场竞争力强、科技含量高的加工型和外向型农业龙头企业,发展以粮食、果品、畜禽等绿色农产品为原料的精深加工,促进农业与工业的融合。
一是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粮食、畜禽、果品、蔬菜加工业,依托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产前、产中、产后营销服务一体化经营,延长产业链条和价值链。扶持与本地原料基地的建立稳定利益的企业。加强对龙头企业的管理,对“订单”适当返利、二次分配等联接形式开展试点,扩大通过龙头企业对农民进行“直补”的范围。
二是加强农业对外合作和交流,加大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及加工设备的引进力度,提高企业外向发展能力,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促进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拓展农产品加工发展空间,积极吸引国内外知名加工企业落户县开发区农产品加工园,为农民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
三是鼓励产销领域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农产品连锁配送经营,参与农产品大流通;引导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合并重组,整合资源,扩大业务和市场,降低流通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5、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稳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健全在依法、自愿、有偿基础上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发展企业介入、联户经营、农户等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积极组建农村土地合作社和土地股份合作公司,推进现代农业建设。随着农业产业化的推进、设施农业建设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土地资源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土地流转是种植业规模经营的关键,农民受传统观念影响较大,放弃土地经营权的意愿较弱,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6、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
培育农村金融多元化主体,鼓励各类银行金融网点向农村延伸,鼓励外资银行开办农村金融业务,培育农村金融市场,鼓励设立多种所有制的社区金融机构,为现代农业、农村发展提供金融支持。(记者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