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境外游消费变内需动力
中国人的境外游,也并非单纯的个体扫货,而攸关国家利益和全球贸易的平衡
全球化时代的地球村故事,国人感受得很深切。
10年前,出国(境)的中国人大抵都是政商精英人士。现在,寻常百姓是出境游主力。据统计,我国出境游人数和购买力已连续3年居世界第一。2014年中国内地公民出境旅游达1.09亿人次,海外支出同比增长28%达到1648亿美元;预计2015年中国内地公民出境旅游将达1.2亿人次,消费支出将高达1940亿美元,超过1万亿元人民币。
数字很抽象,现实很鲜活。从港台、东南亚到欧美和日韩旅游市场,中国人都掀起了购物狂潮。如刚刚过去的十一黄金周,“爆买”成为中日舆论场的热词。
不管中国游客的购物行为是否理性,可以肯定的是,富起来的中国人消费力旺盛,中国游客以消费力畅游全球。
然而,这只是表象。全球化大市场下的资本和人员流动,固然有其自然规律,但全球市场依然利益为本、境域区隔,贸易壁垒依然森严。中国人的境外游,也并非单纯的个体扫货,而攸关国家利益和全球贸易的平衡。
众所周知,中国虽是全球第一大货物贸易国。却是服务贸易逆差国——从1995年到2014年,中国已经连续20年服务逆差;2014年我国服务贸易逆差为1980亿美元,当年中国境外游消费额为1684亿美元,两个数字基本持平。若国人海外消费变国内消费,则基本可实现服务贸易的平衡。
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瘸腿现象,说明中国贸易的不均衡,也意味着中国从贸易大国到贸易强国之路还有漫漫征程。
富起来的中国人纷纷出境旅游,这是很自然的现象。但是,如果国人荷包一鼓就大肆出国扫货,把在国内辛辛苦苦挣来的钱大把地拿到国外消费,这种“肥水流了外人田”的现象也着实令人尴尬。经济新常态下的中国,激活壮大内需市场,是确保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
闭关锁国当然不可以,让超万亿元的境外消费力“出口转内销”还是大有文章可做的。
首先,须改善国内消费环境,减少国内商品流通成本,祛除假货和山寨货滋生的市场土壤,激活国内消费市场。这需要政策面的改革与升级,需要市场主体遵循市场法则和商业伦理,也需要消费者涵养理性和合乎法治规范的消费观。
其次,就是完善电商平台环境,改变以逃避关税、海关代征税和消费税为特征的海外代购模式。充分利用先进的跨境电子商务支付(交付)平台,在完善监管的基础上实现便捷的转型升级。
更重要的是财税政策的调整,要有序减税——不仅减关税,也要减增值税和消费税。通过综合税率的减免,最大限度地减少进口商品内外两个市场的差价。当国货日用品质量和价格与进口商品持平,国人还会扎堆到海外扫货吗?
而最关键的,还是提升“中国制造”的质量和品牌,让我国消费者以购买国货为荣,同时也让海外消费者青睐中国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