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孩子过早成为“指尖一族” 身心皆受害(图)
天津北方网讯: 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实验:组织者把孩子分成两组,一组孩子通过电视观看动画片《白雪公主》,而另一组孩子听老师讲述《白雪公主》的故事,然后分别让两组孩子画出白雪公主的形象。结果看动画片的那组孩子,画出的白雪公主全都一模一样,因为他们看到的都是一样的。听故事的那一组孩子,画出的形象各不相同,而且他们会根据自己的想象赋予白雪公主不同的装束和表情。过了些天,组织者让这两组孩子再次画白雪公主,听故事的孩子这次画的和上次画的又有了不同,因为他们有了新的想象,而看过动画片的孩子,画的和上次还是一样的。
这样一个小小的实验,不得不让人们思考电子产品对孩子的影响。
一项调查显示,目前我国4—12岁的儿童平均每天收看电视的时间高达137分钟,4岁以下的孩子平均每天要看3个小时以上电视。不仅是在家庭中,有些幼儿园、早教机构为了保持良好的课堂秩序,也在上课时引入大量电子教具。
儿童接触电子产品,各方看法如何?电子产品对孩子有什么样的危害?如何正确引导孩子使用电子产品?日前,记者进行了调查。
家有“电子控”家长烦恼多
家住滨海新区的刘女士,最近正为3岁的儿子每天看动画片犯愁。儿子每天最少要看4个小时,有时连饭也不吃。刘女士介绍,一直以来,她的儿子都是由姥姥照看,为了应对儿子哭闹,她就在电脑上找到了一个儿童动画片《巧虎》,没想到,儿子一看就着迷了。小家伙上午9点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让姥姥打开电脑。由于不正常吃饭,加之不下楼运动,儿子饭量很小,身体比较瘦弱,很容易感冒。
家住南开区的赵先生,儿子4岁,但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电视迷。每天下午4点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视看动画片。他甚至都不用大人帮忙,自己打开电视、选台,有时还将电视里存储的儿童动画片找出来看。吃完饭接着看,为此,家里不得不买了两台电视机。由于长时间看电视,孩子最大的问题就是生物钟被打乱了,每天晚上12点前根本不睡觉,第二天早上8点才睡醒,上幼儿园常常迟到。
欢欢今年才两岁,对妈妈的手机已经研究得很透彻了。“她会自己用手机找她喜欢的歌曲,有时我和朋友之间用微信语音聊天,她总是在我不注意的时候,把自己的语音给别人发出去,别看她人小,学东西可快着呢!”欢欢妈妈每当跟别人说起这些时,话语中总是带着一些自豪。
河西区杨女士的心情就没有这么轻松了,她3岁半的儿子果果最近沉迷“iPad”游戏,让她很是苦恼。杨女士说,几个月前,家里买了台iPad,里面装了些诗歌、童谣,还有简单的小游戏。“有图像,有声音”,孩子很快就认识了各种水果、交通工具,甚至还会说一些简单的英文单词。可玩着玩着果果发现iPad里别有洞天,“虫虫总动员”“面包店”“小熊幼儿园”等小游戏更能引起他的兴趣,童谣、儿歌、看图识字等根本不再看。更让杨女士忧心的是,果果对积木、小汽车、拼图这些以前很喜欢的玩具也不再感兴趣,总是吵着要iPad。
与杨女士有同样困扰的还有家住南开区的周女士。
“喊阿姨。”“喊阿姨。”当周女士让3岁的女儿喊阿姨的时候,女儿脱口而出“喊阿姨。”每天在幼儿园只能上半天,说话成了复读机,不跟其他小朋友玩儿……周女士说,女儿从1岁多就迷恋iPad,目前的情况是语言发育迟缓,难以沟通。最近一段时间,周女士带着孩子去看了好几个医生,医生给了一致建议——让孩子脱离iPad。
小小年纪,究竟是如何迷恋上电子产品的?在采访中,一些家长向记者道出了各种各样的原因。
孩子怎么迷上电子产品的?
用电子产品给孩子当伴儿
家长想得好,结果适得其反
今年34岁的李女士,女儿5岁,正在上幼儿园中班。她说女儿是一个手机游戏迷,只要自己和爱人一下班回家,女儿就会迫不及待地拿走手机开始玩游戏,女儿最喜欢“灰太郎追喜羊羊”,一边玩儿,一边大笑,常常忘记了吃晚饭。
李女士无奈地对记者说:“现在的孩子太孤单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生的孩子,一个家庭有两个孩子很常见,记得我小时候,胡同里总有一帮孩子,女孩子在一起玩跳绳、捉迷藏,男孩子最大的娱乐是玩弹弓、铁轮、玻璃球,既锻炼了身体,还特别快乐,而现在的孩子大部分是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除了上幼儿园,回家后的时间就是一个人玩。”
一开始,李女士是本着丰富孩子业余生活的心态,把电子产品当作一个童年的玩伴介绍给孩子,希望能为孩子带去一些快乐,可没想到,玩伴的作用不仅没显现,反而使孩子越来越孤单了,孩子与家长之间永远隔着一个小小的屏幕,而这似乎成了两代人之间最遥远的距离。
家长太忙没法儿看孩子
电子产品竟“兼职”保姆
采访中,不少家长在谈到让孩子玩电子产品的原因时,不约而同地把原因归结于自己太忙。
家住南开区鞍山西道的张女士和爱人来自外地,儿子5岁。既要工作又要生活,使得夫妻二人都很疲惫。“下班回家做饭,然后收拾一下家务,就没有时间和精力再陪孩子玩了,开始孩子总是哭闹,后来我发现,只要给他打开手机、电视、电脑,他就变得很安静,不会再缠着我们讲故事或者出去玩了。我和我爱人感叹,这个‘电子保姆’可不错。”
买来电子产品当早教工具
孩子“不幸”发现“更好玩的”
家住河西区的刘先生为孩子买了一台iPad,当作早教工具。他儿子今年刚3岁半,已经会写1到100的阿拉伯数字了,还会几十个英文单词,30多句英语生活问候语,这让他特别骄傲。“社会上有不少早教班,但是报名费很贵,我用iPad给他下载了幼儿数学、语文、英语题库,每天晚上就让孩子看。”然而“不幸”的是,和别的孩子一样,他儿子很快就发现iPad里面还有很多很多更好玩的东西。
绝大多数被访者表示,孩子沉迷电子产品,家长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下班到家没别的事,一晚上都在玩手机,如果家长不是‘手机控’,孩子怎么会成为‘电子迷’?作为家长要对自己身上的不良行为习惯进行反思。”一位小学一年级家长对记者说。
儿童过早触“电”,身心皆受害
最近,年仅6岁的多多经常眨眼、流泪,看东西也越来越模糊,多多妈妈很是担心,不得不带她到眼科门诊就医。医生建议,马上把电脑、电视等一切电子产品停掉,而且还要配眼镜进行纠正。
据了解,在眼科门诊中,近视呈现低龄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小学生、学龄前儿童戴眼镜已经不是新鲜事。
武清区中医院眼科医生王国侠介绍,孩子的视神经还未发育成熟,电视屏幕的光线比较强烈,色彩和画面变化迅速,如果让孩子长时间、近距离看电视,其眼部肌肉处于紧张状态,时间长了会导致孩子出现近视、远视和视力减退的症状。王国侠说,一般来说,眼睛的发育在18岁左右基本成型,在儿童期就患上近视,对孩子的影响会很大,如果不及时就医治疗,假性近视就有可能变成真性近视,甚至增加眼底器质性病变的可能性。
为此,王国侠提醒家长:从保护视力的角度出发,学龄前儿童看电视最好不要超过30分钟,如果还要看,必须休息10分钟,这样可以让眼睛得到休息,不至于过于疲劳。另外,对于儿童玩手机游戏更要注意,因为手机的强辐射亮光对孩子的眼睛刺激比电视更强烈,对眼睛的损害更大,所以不建议让学龄前儿童长时间玩手机。
最可怕危害 对大脑发育影响不可逆转
强强是很多家长眼里的“聪明豆”,3岁的时候,就能利用IPAD上的一款儿童识字软件认识200个汉字,4岁又学会了100个英语单词,刚刚7岁的年纪,就已经对各种电子产品了如指掌,熟悉各种软件下载、安装、使用。“强强这么聪明,以后上学文化课成绩肯定也会特别好。”一些家长夸赞。
可强强的表现却出乎很多人意料,去年9月入学后,他已被老师请过很多次家长。“上课时眼睛直直的,好像什么也没听进去一样,常常是你叫他的名字,他不能马上回应,明显是在‘开小差’。”老师向强强家长介绍情况。被老师多次提醒要专心听讲后,强强也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可他就是坐不住,越来越觉得课本怎么也不如电子屏幕有意思。
这样的孩子,天津奥兹幼儿园园长曹华也常遇到,她告诉记者,孩子如此表现与过早接触电子产品有直接的关系。她说,如果一个两岁的孩子每天都看一个小时电视,那么她总能在一群孩子里把他“认”出来。因为这样的孩子与同年龄孩子相比,眼神呆滞、对外界事物的兴趣不高。曹华所在幼儿园的一个孩子的父亲,同时也是一位高中老师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他也能一眼就“认”出班上那些经常在电脑前呆着的孩子,他们除了眼神凝滞之外,明显比其他孩子缺少活力。
为什么会这样?曹华说,过早接触电子产品,会对孩子脑部发育带来不同程度的损伤,而且这种损伤是终生不可逆的,这应该引起全社会广泛关注。
曹华告诉记者,0—7岁是人一生中大脑发育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要完成成人大脑90%的发育。而在看电视、电脑等电子产品时,人的大脑通常是处于催眠状态,眼睛盯着屏幕而大脑被动接受信息,大脑成了被动思维的器皿,长此以往,会对孩子的大脑发育造成抑制,外在表象首先是专注力缺失,学龄前儿童眼神飘忽、没有内容,上学后则眼睛无法专注于黑板;其次是主动思考能力匮乏,对事物缺乏兴趣,好奇心探索欲不高等等。
为什么说电子产品影响孩子的专注力?曹华说,电子图像的成像原理(数字信号成像)和肉眼的成像原理(感光成像)不同,因此而造成的视觉信号刺激强度差别几万倍到几十万倍。孩子一旦习惯于接受电子图像高强度的视觉刺激,就会对一般物体的感知不再那么敏感。常玩电子产品的孩子,长期面对高强度的电子图像,当其与现实世界面对面时,他们的眼睛就很难专注,甚至他们很难察觉人脸部细微的表情变化,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也是最为常见的问题。还有,如果大家仔细观察,爱玩电子产品的孩子一般不爱读书,其实这不仅仅是行为习惯的问题,更是因为电子产品使其丧失了一定的生理能力。
曹华说,我们这个世界是丰富多彩、变化多端的,孩子们是在与各种各样的人、事、物互动的过程中增长经验、发展能力的。而电子产品的画面是固化的,信息传递是单向的,很少有真正的互动、交流,这使得孩子的内在构建图景能力变得弱化,想象力、创造力得不到发展。通俗一点讲,我们看纸质的小说,在眼睛看的同时,脑子里是在演着一部“电影”的,这就是想象力。而看电视这样的电子产品,却不能让我们在看的同时脑子再演一部“电影”。
最隐形危害 心理孤僻脾气暴躁,或产生严重心理问题
天津市青少年心理学研究中心主任王虹翔认为,电子产品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儿童的行为模式产生影响。首先,过多使用电子产品,会让孩子注意力难以集中,因为不管是看电视还是玩游戏,节奏变化都很快,使得孩子注意力变化也很快。以至于上学后,对于节奏相对较慢的课堂,不能静下心来,集中精力听讲,影响对知识的学习和吸收。还有就是造成沟通能力上的障碍。捧着冰冷的电子屏幕,实际上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过程,电子产品中的虚拟人物,没有交流、没有情绪的反馈,就不能像和现实中的人接触时那样学着观察和理解他人的情绪,从而形成良好沟通,和他人建立起分享、关心、合作等有利的建设性行为。所以,很多沉迷电子产品的孩子都表现为不合群儿,不愿交往、甚至畏惧交往。更为让人忧心的是,电子产品中的游戏会让孩子获得一种极大地满足感,对环境刺激的敏感性降低,认为什么都没有手机、iPad好玩儿,对画画、乐器、运动等原本感兴趣的事物变得失去兴趣,觉得与人沟通也不重要,长此以往,不仅变得越来越孤僻,有时候脾气还很暴躁,出现抑郁或狂躁,产生严重心理问题。此外,过早接触电子产品还会让孩子自我管理水平降低,意志力薄弱。
王虹翔建议,对于电子产品,家长应该理性对待,掌握孩子使用的“度”,利用它有利的一面,避免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例如帮助孩子从中学习电脑操作知识、查阅资料,这都是很好的,但孩子如果长时间沉溺于电子产品,特别是游戏,这就需要家长干预控制。
专家观点
教育类信息技术是双刃剑
早教工具不等于早教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少家长给孩子添置电子产品并将其作为早教工具,对此,天津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王光明教授认为:我们不能否认培养孩子信息技术驾驭能力的必要性,但是也应该清楚地认识教育技术的运用需要符合儿童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规律,不能简单地认为早教工具就是早教本身。
早期教育阶段,儿童处在感知觉、注意力、记忆力等快速发展的阶段,这一阶段的教育需要充分调动儿童的各种感官,通过看、听、闻、尝、触摸等多种方式感受、了解真实的“新世界”。故事书、画册、彩笔、玩具、户外亲近自然、亲子交流等各类教育载体和生活途径都有其重要的自身价值。孩子需要在亲近自然的环境中,在自然而然的与人接触和其他孩子的游戏活动中,来帮助他们感受真实的世界,发展他们的自然认知、社会认知、动手能力和丰富情感生活。
就教育类电子产品而言,它内置的一些App可以教孩子读故事、学歌谣,一些小游戏可以锻炼孩子的手眼协调能力等,对孩子认知发展会有一定帮助,但是过度使用也会给孩子成长带来不利影响。例如,以往父母给孩子讲故事,讲故事的同时也是一种情感的沟通,父母的言语、表情、眼神等可以传达出对孩子的爱,这是让孩子理解爱、学会爱的一个过程,而使用iPad等电子产品读故事就缺少了这层情感的交流。同时,儿童的语言能力必须在双向交流中才能得到发展,而玩电子产品是一种“被交流”,长期接触,会导致幼儿语言发育迟缓。一些游戏中的暴力内容还会使孩子变得具有攻击性。
教育类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在承认其有一定益处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其弊端,早期教育中信息技术教育价值发挥的关键在于正确引导使用,要对电子产品支持的游戏内容慎重选择,并限时使用电子产品,孩子有不良倾向时,要及时予以调控,决不迁就孩子。在电子产品使用方面溺爱孩子,等于将孩子的多元兴趣以及多种潜能扼杀了,这绝非危言耸听。
专家建议
三个步骤避免孩子过早触“电”
对于儿童过早接触电子产品,曹华深表担忧。她说,目前世界上很多国家及地区的政府以及教育、心理机构已经充分认识到了电子产品对孩子的危害,有的国家和地区甚至已经对此进行了立法,从法律层面进行了规范。为让孩子远离电子产品,曹华建议:
0—3岁的孩子 应该避免与电视和其他电子类产品接触,7岁之前的孩子不玩iPad,这里起主导作用的是家长,家庭环境对孩子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如果家长能做好表率,不做“电子控”,孩子就很难被电子产品“绑架”。对于一些已经对电子产品有过接触的儿童,一下子被禁止,可能有点痛苦,对于这种情况,家长的态度是“和善而坚定”,平静地告诉孩子“手机坏了、丢了或者送人了”,孩子不能接受时,也要坚持自己的决定,切不可左右摇摆。实际上,如果家庭亲子活动及时跟上,比如带孩子户外活动、与孩子做游戏、和孩子一起做手工、讲故事,相信孩子很快就会从电子产品的诱惑中走出来。
4—7岁的孩子 家长要做好微妙的控制。其实这一时期,在理论上也是电子产品的绝缘期,但这个时期的孩子社会行为得到了快速发展,在同年龄小伙伴中,大家也许会经常谈论起某部动画片、电脑游戏,如果孩子提出“别的小朋友都在打植物大战僵尸,我怎么不知道”时,家长可以让孩子体验一下电子游戏的乐趣,以增加与小伙伴们谈资,每周可以开放1—2个小时作为电子产品游戏时间。
8岁以后的孩子 家长要适当放开。每周可以有3个小时时间交给孩子,让他们与电子产品,包括所有的电子屏幕接触,但前提是要与孩子讲好规则,并严格遵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