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赞许的声音越来越多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以及全社会和游客自身的努力,中国游客带给世界的将不仅是一个庞大的消费市场,更是一个自信、有礼、文明的形象
曾几何时,国人境外旅行因随地吐痰、乱扔垃圾、争抢购物、大声喧哗等不文明举止备受诟病,令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形象大打折扣。何时能带着文明走出去,成了每一个人乃至国家的一大期盼。
今年以来,随着文明旅游工作的持续开展,我国公民在出境旅游过程中的文明素质明显提升,受到一些海外目的地有关组织或机构的赞许,他们开始对国人“另眼相待”,不再是连篇累牍负面的声音,作为国人着实欣喜。据了解,春节和五一等假期是出境游高峰,许多境外旅游机构反映中国游客不文明行为大大减少,有的境外媒体称,中国人购物居多,但秩序良好;更有的反映,中国人谦让随和,助人为乐,善举不乏。
当然,境外一些正面评价,还不能就此认为国人素质一下子得以转变,但至少让我们增强了自信。我们当从中反思些什么,最终让来自世界各国的赞许声越来越多。
对游客素质不高该怎么看。这是我们必须认清的,也是提升游客素质的前提。我们常讲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但不要忘记我国毕竟是从半封建、半殖民地脱胎而来,国民由此长期形成的生活习性,又岂能说改就改。改革开放以来,国民富裕了,口袋里有钱了,越来越多的人才有了出国的愿望。随着收入的增加,国民出境游者甚众,已达到一亿人次的规模,这是何等可观的数字。试想,每年那么多国人周游列国,特别是行走在文明他国,那些不良生活习性就很容易夺人眼球或被放大。现实地看,我们不能因少数国人的不雅行为而一味埋怨。国民走出去,与他国国民相比较,才知素质的高与下,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我们认识到提升国民素质特别是文明素质的重要性。
国民境外遭“白眼”,国人心切、国家心切。时至今日,国民受称赞被肯定,当是水到渠成、顺理成章之事,说明社会氛围的营造、国民自身素质的提高、有关部门持久的努力取得了积极成效。
一是国民责任感的增强。近些年来,“中国梦”宣传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文明旅游大力倡导等,形成了浓郁的健康向上的社会氛围。对于走出去的国民来说,深感作为“美丽中国”的一员,肩负国家形象、体现国人素质的使命和责任比原来更强了,这是当今国民普遍持有的心态,也是其走出去自我修正、自我提升最大的不竭的精神动力。
二是法律法规有效的约束。旅游法的出台,使文明旅游上升到法律层面,从旅游企业到出境游国民都置于法律的约束之下。尤为重要的是,法律层面的界定,使人们都看到了旅游的全民性、社会性,进一步增强了人们出游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在许多人看来,旅游本是休闲放松,随心所愿,却得到法律保障,社会关注。对于出境游国民来讲,这种自豪感往往会产生更大的自觉性。
三是出境游客成分的变化。这也是国民境外行为举止向好的一个重要方面。现在,出国旅行不再是有钱人的专利,年轻人、高学历、体验型者开始多了起来,这些人本身具备基本素质,他们出去更多的是了解文明、体验文明、接近文明,其言行举止自然就容易得到他国的认同。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走出国门,每个人的举手投足都体现个人的文明素养,一言一行都代表着国家形象。他们时刻审视自己的行为,做一个文明的人、一个高素质的人、一个为美景增色的人。
对提升游客素质该怎么做。游客素质提高是渐进过程,不外乎靠教育、道德和法律三者的合力共同发挥作用。宣传教育是推动游客素质提高的主要动力,要不断加强素质教育、文明教育,强化思想认识,增强游客“形象感”。要完善道德体系的建设,弘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诚实守信的传统美德。树立精神文明标兵,形成广泛学习,共同监督的良好氛围。通过深入开展“文明城市、文明景区、文明旅游”等创建活动,引导国民革除各种旅游陋习,培养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要探索以法律手段保证游客素质提高的途径。有些陋习单靠教育是不能改变的,必须有硬性的约束,要加强对出境旅游公民和相关人员的规范约束,着力解决突出问题。法律是底线,底线必须要坚守。
中国拥有上下五千年的文明,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以及全社会和游客自身的努力,中国游客带给世界的将不仅是一个庞大的消费市场,更是一个自信、有礼、文明的中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