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解委员会帮外来务工人员讨薪 农民工有了“大靠山”!
“争议两年的施工纠纷,调解委员会40分钟就成功调解了,俺和工友们终于能拿到工钱回家过年了。在天津,有调解委员会给咱撑腰,这样的法律援助,我信赖,依法办事是咱农民工最大的靠山。”日前,西青区某建筑项目劳务分包工作人员王海激动地对记者说。
王海口中的调解委员会是天津市建设行业联合会人民调解委员会。该调解委员会在本市成立全国首家建设工程调解服务中心,对建设工程中产生的质量、工期、结算、索赔等争议,进行调解或提供法律援助,成立半年以来,已开展调解30余次,帮助数千名在津农民工化解讨薪难题。
“张总,咱俩都合作5年了,这次按照你的要求返工重做,活完了到现在怎么还不给够钱呢?”“老王,就因为咱们太熟了,我顾及情面,工程总体施工还行,但好几处粉刷完的墙面已经开裂,还有别的部位施工不到位,出现这样的质量问题怎么可能给全款?”……调解服务中心律师周宇告诉记者,当时,农民工代表王海和总承包单位负责人张梁一见面就僵持不下。
掌握了前期情况后,调解服务中心组织两名律师展开调解。周宇和同事商量后决定,采用先抑后扬的方法分别给两人做思想工作。周宇负责“抑”,告诉张梁根据合同,情况对公司不利,如果调解不成,法院诉讼打官司,也是十打九输,不如退一步大事化小。周宇的同事负责“扬”,动之以情向王海解释:“咱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你是对方,碰到了这样的事,你会在有损失的情况下付全款吗?”调解仅用时40分钟,争议双方就签订了和解协议,明确了扣除质量损失后的金额。张梁当场一次性付清了工程纠纷剩余款项,双方握手言和。
周宇律师告诉记者,调解之所以有效率,主要在于本市有日益完善的法律机制。“我们提供的法律援助,就是帮助像农民工这样的困难群众,实现从‘有事找政府’向‘有事找法律’转变。”周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