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天气预报员:这群为天气把脉的人
天津北方网讯: “多普勒雷达、卫星云图、风廓线仪等工具提供的数据,软件分析结果,同行预报信息,我们的天气预报员要对上述数据进行释用,再结合本地区地理气候特点,制订出本地区的天气预报。”昨日,滨海新区气象局徐灵芝台长告诉渤海早报记者。当天上午,记者走进滨海新区气象局,走近天气预报员——这群为天气把脉的人。
预报员把脉天气
走在滨海新区北海路上,一个硕大的多面球体远远便映入记者眼帘,那就是滨海新区气象局的标志物。来到气象局三层气象监测预报大厅,监测、预报、服务板块的工作人员各司其职。监测屏幕上显示着卫星云图、雷达回波等实时数据。值班人员中,就包括天气预报员小靳。她指着一张布满放射状线和环线的屏幕告诉记者,射线代表雷达波,而环线代表着距离,每环代表5公里,探测范围覆盖整个滨海新区没有问题。这是雷达回波图,图中心就是多普勒雷达的位置,即多面球体所在地。
小靳称该多普勒雷达为测雨雷达,其功能通俗地讲就是通过发射、回收雷达波侦测空中水汽的含量,是否接近降雨、雷暴或冰雹发生的条件。通常,对天气影响较大的是大水汽云团,它随风移动,根据实际条件可下雨、雪、雹;另外一种就是局部形成的强对流天气,主要在夏季出现,它能在几分钟内形成强降雨。鉴于它们对生产生活影响大,得开展24小时监控。综合考量后,及时发布天气预报,必要时发出预警信息,提醒下游部门进行防汛、消雹等作业,以免对生产生活造成损失。
天气预报产生过程
除了多普勒雷达,风廓线仪、卫星云图也很重要。风廓线仪被用于测量不同高度的风的大小、方向,扮演着“捕风者”的角色。卫星云图人们并不陌生,它是气象卫星高空拍摄的云层图像。除了这些以外,气象预报员还离不开遍布滨海新区范围内的观测站网络。目前,滨海新区建有3个陆地和1个海上有人值守气象观测站,其中塘沽站和海上站为国家基本观测站;另外还有45套陆上区域自动气象站和3个海上观测自动站。它们共同组成了一个气象综合观测网。如同神经网络和触手,它们帮助气象预报员把脉区域天气。
除硬件设施外,软件也很重要。由于气象变化涉及因素众多,预报员还需要借助专业软件对气象数据进行分析。今年5月,滨海新区气象局将气象预报分析系统升级为新版的WRF系统。这是国际上常用的适合中小区域天气预报的分析系统,功能更加强大,预报也更加准确。此外,为了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参考国际上其他国家气象台关于全球天气预报中涉及天津滨海新区区域的部分,也成为气象预报员的工作惯例。通过对上述综合数据进行释用,气象预报员最终修订出本地区的天气预报。
推精细化预报服务
了解完气象预报产生的过程,接下来再了解一下气象预报服务。滨海新区气象局徐灵芝台长告诉记者,新区气象局气象预报,第一服务于政府部门决策需要,防灾减灾;第二为企事业单位提供专业专项气象服务,如天津港、航道局、远洋导航等;第三服务公众生活。随着滨海新区经济发展水平越来越高,对气象服务的依赖也越来越大。例如,滨海新区气象局发布的海上大风、大雾信息,对船只进出天津港作业影响就比较大。发布的远洋导航信息,对远洋轮船就很有参考价值。
随着技术手段的应用升级使滨海新区的天气预报准确率不断提高,他们在此基础上还推出了更加精细化的气象服务,以便更好地服务滨海新区经济社会发展。在预报频率上,从最早24小时、12小时天气预报,到现在的逐6小时、逐3小时天气预报,滨海新区气象预报时间上越来越精细化。比如,针对正在开展的泰达艺术季,滨海新区气象局开展了“逐3小时”预报,把一天分为4个时段,每次预报此后3小时区域内的天气情况。如遇紧急天气情况,还将发送天气预警短信,确保活动顺利进行。除了时间上的精细化外,新区气象预报在地域上也更加精细化。从原来覆盖全区,到分为南中北三块区域,再到现在实现了对19个街镇、7个功能区的“定点”预报。记者在新区气象预报平台上看到,新区气象局气象预报产品服务对象可针对天津港、顶新集团、临港经济区、北塘地区、南港工业区、滨海旅游区、天津开发区、中石油、中新生态城等区域或公司。
气象现代化是迫切需求
完善设施网络,提升软件设备,精细化服务等,共同组成了滨海新区气象现代化的图景。这背后是滨海新区气象防灾减灾的迫切需要。据徐灵芝台长介绍,滨海新区位于天津东部沿海,海岸线长达153公里,整个区域的平均海拔高度不到5米,周围没有任何天然屏障。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滨海新区既有陆地气象灾害又有海洋气象灾害,暴雨、冰雹、暴雪、海上大风、风暴潮、海雾等灾害性天气频发。当前滨海新区又进入了高速发展的关键期,从海上、陆地运输、港口作业、海洋资源开发、海上突发事件、海洋捕捞气象保障到生态城市建设、工农业、旅游业、临港、临空产业等各行业气象保障以及滨海新区经济、社会和自然可持续发展,都对气象服务提出了更迫切、更高的要求。
滨海新区气象局借助新区先行先试的氛围,努力实现气象现代化目标,提升滨海新区气象业务服务能力,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建立了包括决策服务、公众服务、专业服务和科技服务在内的公共气象服务系统。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滨海新区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台风灾害防御预案》被纳入地方专项预案。开展了暴雨、大风、风暴潮、强对流、寒潮、高温、大雾、台风等灾害性天气的临近、短时和短期监测预警业务;综合运用MICAPS3.0、WRF等预报技术和方法,利用各种数值预报产品和客观指导预报产品,使气象预报的精细化程度、准确率逐步提升,24、48小时晴雨和温度预报准确率有较大提高。大风、海雾、风暴潮等海洋气象灾害的预报预测水平获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