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所赴闽鲁豫沪浙等地展开调研 

08.06.2016  23:57

  “清和四月初,树木正华滋。”每年四月正是我院集中开展调研时期,文学所全体成员分成两组,先后赴全国各地展开调研。

  第一团队由闫立飞、孙爱霞、田淑晶、王云芳、罗海燕等人组成五人团队,在津闽鲁三地,就“‘租界’的现代开发与天津‘魅力人文之都’建设”展开为期一周的专门调研。21世纪以来,中国的现代化城市建设,正在由经济型城市逐渐转向文化型城市,注重城市独特的人文底蕴,成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中共天津市委十届八次全会也把“使天津成为文化繁荣、社会文明的魅力人文之都”确立为“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之一。而建设“魅力人文之都”,“租界”无疑可以作为一个独特而重要的文化资源。对“租界”的开发利用,不仅直接关联着城市的规划设计,而且影响着天津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生活,也影响到城市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开发和利用“租界”如今已成为学者和政府的共识。但是,无论是学术研究还是开发利用,依然存在一些问题。近年来,围绕文化与现代都市建设,文学所在理论与实践方面,都进行较多的探索和积累。现团队在此基础上,重点以天津“租界”的现代开发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旨在通过对津闽鲁等地”租界”的开发情况进行对照比较,探寻出天津“租界”再开发的有效路径,以此推动并最大化发挥“租界”在天津“魅力人文之都”中的作用。

  第二团队张大为、丁琪、王士强、李小茜、艾翔等一行五人,对鲁豫沪浙等地的文庙进行了为期一周的深入调研。文庙是中国传统文化格局的基本建制和核心象征,既具有国家政治和文化功能,同时,也以其具体的城市文化中心的功能,对于其所在城市的礼仪、文教、民俗、城市建设格局等方面构成现实影响,滋润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仪轨。但目前为止,国内的不少文庙大致上停留在旅游景点和文物古建的层面上,其文化功能处于一种空心化状态。调研小组带着这一现实问题,通过考察国内比较有规模、有特色的文庙设施,取各地之所长为我所用,以求就如何拓展和发挥天津文庙的城市文化功能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此次调研既是适应我院新型智库建设要求展开的创新性研究,也是对文学所持续关注的城市文化问题的延伸推进。调研中,不仅需查阅大量的文字与影像文献,更要结合访谈实地考察不同城市的具体情况,需要耗费相当的人力与物力。但团队各成员不畏其难,走出书斋,在津闽鲁豫沪浙等地多处留下足迹与汗水,一周之内每天步行平均十公里以上,获得了大量的一手资料与有效数据。相信,对于如何解决天津”租界”开发存在的诸多现实问题,以及怎样优化天津文庙等古建筑与现代城市格局和城市生活的关系,两个团队将很快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案。(文学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