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个适宜机械化收获玉米新品种诞生

10.08.2017  19:02
      近日由农学院薛吉全教授团队选育的适宜机械化收获玉米新品种陕单636,通过陕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会议审定(陕农业发【2017】64号),成为陕西省第一个审定的适宜机械化籽粒收获玉米品种。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谁来种玉米、谁来收玉米,玉米往哪里放,成为玉米科研的重要课题。全程机械化作业(包括整地、灭茬、施肥、播种、收获等)将成为未来玉米生产的主要方式。选育早熟高产耐密植,能满足籽粒直接收获的玉米品种是实现玉米生产方式转型的重要基础。

  2010年以来,薛吉全教授育种团队以适应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为目标,以早熟耐密宜机收种质扩增、改良和创新为重点,构建了陕A群、陕B群两个杂种优势群,通过种质和育种技术创新,选育早熟、耐密、抗倒、脱水快、配合力高的玉米自交系,育成陕单636玉米新品种。2015-2016年参加陕西春玉米机收组区域试验, 两年平均亩产729.8公斤,较对照增产0.30%。2016年参加陕西春玉米机收组生产试验,平均亩产749.6公斤,较对照郑单958增产3.31%, 具有开叶距、株型稀疏等优良农艺性状,耐密植(适宜密度5500株/亩以上),抗倒能力强,成熟后30天站秆能力好,收获时籽粒含水率低,籽粒破损率低的特点。

  作物遗传育种一直是我校的优势学科。在玉米品种选育方面,我校先后育成武字号(武105、武109等)、K字号(K14 、K12和K22等)和KA、KB系列自交系20多个,培育陕单号玉米杂交种30多个,其中陕单9号、陕单902、陕单911、陕单8806和陕单609,为陕西乃至全国玉米生产做出了重大贡献。

  据悉,2006年以来,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由我校农学院负责建立了杨凌玉米试验基地、榆林玉米试验示范站和海南三亚育种基地,获批了陕西省玉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业部西北旱区玉米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和国家玉米改良中心陕西杨凌分中心3个研究平台,依托陕西省玉米育种协作组和陕西省春玉米玉米育种联合体,通过组织方式的创新,构建了陕A群、陕B群两个杂种优势群体,与30多家科研院所和优势企业在7个省区(陕西、河南、河北、内蒙古、甘肃、四川和新疆)35个地点进行了9轮多点联合改良,以地点换时间、以季节争速度,形成理论、技术、材料和信息相互融合的种质创新与利用模式,在国内率先走出一条玉米育种实质性协同改良的新途径。通过种质材料和育种技术创新,带动了我校玉米品种创新。以配套栽培技术和推广模式创新,推进玉米新品种的大面积应用,实现了玉米品种推广一代、审定一代和贮备一代,促进了我校玉米育种的有序发展。目前,培育的陕单606、陕单609、陕单616、陕单618、陕单621、陕单622、陕单636、陕单628和陕单623等9个玉米新品种相继通过陕西省和国家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早熟、耐密、宜机收机玉米新组合陕单620、陕单638和陕单650在区域试验和生产示范中表现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