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地下水银行”“存、贷”循环 济南“海绵城市”建设显成效

31.12.2015  11:38
      近日,山东省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和海绵城市等建设工作现场观摩会在济南举行。作为首批入选全国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的16个城市之一,济南海绵城市建设主要包括城市水系统、城市园林绿地、市政道路、建筑小区及能力建设五大系统。通过建设海绵城市,构建现代雨水控制利用系统,济南市在解决泉水枯竭、洪涝多发、水源不足、水质污染等突出问题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条高架路引入14项海绵技术
        正在建设的二环南路高架路工程是目前济南市正在建设中的投资规模最大、施工工艺最复杂、地道隧道最长的建设工程,也是海绵城市示范区域一条重要的市政道路。在建设过程中,项目部按照海绵城市建设要求,采取了下沉式绿地、植草沟、门洞式路沿石、石笼、高界石、透水人行道、山谷拦水坝、蓄水桶、集水井等14项海绵技术。经过多次降雨验证,“海绵”已经开始发挥作用,大大缓解了旅游路雨水系统压力。
      目前,济南选定大明湖兴隆片区作为试点,总面积39平方公里,计划利用两年的时间,主要实施小区综合提升、公园绿地建设、透水路面改造等43项整治项目。下一步,济南还将62平方公里的玉符河济西湿地片区作为推广区。预计到2020年,济南将实现雨水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不小于70%,试点区不低于75%,对应控制设计降雨量为27毫米,年均控制径流总量为951万立方米。
        连通水系为城市疏通经脉
      据介绍,济南相继展开了玉符河流域地表水转地下水工程、历阳河和玉绣河引水补源工程及凤凰路引水补源工程三个项目的建设。其中作为中线的历阳河和玉绣河引水补源工程通过在北护城河、济大路北和舜玉北路建设的三座提升泵站,将大明湖的弃水沿北护城河、西圩子壕、玉绣河、舜玉路、历阳河分别引至玉绣河和历阳湖。目前,历阳湖已展开了扩容工程,照计划,历阳湖将继续向北扩容1万立方米,并新建两座蓄水坝。扩容工程预计到明年上半年完成建设,完工后每天渗水将达到1.5万吨以上。
      作为城市海绵体的源头,卧虎山水库正在实施扩库增容工程和供水线路改造工程,预计今年年底前可以完工,使水库蓄水能力增加900万立方米。未来长江水将通过管道进入卧虎山水库,然后通过五库连通工程向市区河道补水,达到多源互补、丰枯调剂,增强水资源保障能力。
        内涝防治标准将增至50年一遇
      济南市通过海绵城市建设可实现四大目标:促渗保泉,年地下水补给量由现状326万立方米达到647万立方米,城市绿地率由34.8%突破37%;洪涝控制,排水设施防洪标准由现状0.5至2年一遇达到3至10年一遇,内涝防治标准由现状5至10年一遇增至50年一遇,河道防洪标准由现状20至100年一遇增至50至100年一遇;资源回用,雨水资源利用率由不足5%变为不低于25%,再生水回用率由现状不足20%变为不低于30%;污染控制,雨水径流外排污染物负荷消减率由现状不超过10%变为不低于60%。
        到2020年,济南将初步建成具有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功能的海绵城市,通过“地下天然水库”实现“地下水银行”的“存、贷”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