雇工贵雇工难 农业用工荒待解

11.05.2016  12:21
      眼下正是春耕大忙季节,玉米播种,水稻插秧,棉花、蔬菜等农作物种植都需要不少的帮工。让不少农户感到困惑的是,现如今在农村雇工太贵、太难了。原因是村子里的年轻人大都去企业上班了,剩下的都是一些中老年人,数量也不多,由此造成雇工难、雇工贵的现状,已经影响到农业生产,也影响了种植户的经济收入。为此,农业技术推广部门采取多种方式积极推广新技术、新设备,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用工荒难题,受到了农户的欢迎。要从根本上解决农业生产雇工难、雇工贵问题,还需要多措并举,特别需要有关部门加紧研发生产价格适中、实用新型的农机具,以此替代雇工。

 

        1

  中老年成为香饽饽

  每天工资超百元

  连日来,津郊一些菜田,露地芹菜、油菜、菠菜已经进入采收上市的季节,也到了雇工采收的高峰期。在一片菜田里,3名菜农在吃力地收菜、运菜。一位菜农说,除了她和老伴之外,自己还雇了外村的一名村民帮忙,否则,蔬菜根本运不出去,卖不上一个好价钱。尽管目前还需要雇多人收菜,但是在村子里找不到闲人,再说雇工费也很高,只有少雇人,自己咬牙干。武清区河北屯镇后赶庄村的王连合告诉记者,每年一到蔬菜采收季节,几乎每个菜园都需要雇工,原因是蔬菜需要及时收割、捆绑、搬运。这些活看似简单,但却非常费工时,劳动强度也不小,一般都需要雇工。在当地,雇工采取的都是小时工作制,每名雇工每小时最少10元。尽管雇工的工资已经够高的了,但是依然不好雇工,因为村子里的青年人都去附近企业上班去了,几乎没有青年人愿意留在村子里务农帮工。原因一是在企业打工收入比种菜高很多;二是种菜劳动强度大,种植和销售还有市场风险,远不如在企业打工安稳。

  连日来,宁河区一些水稻种植大户们正在准备插秧,尽管目前大都采取机械化插秧,但是还需要人工搬运秧苗,雇工需要量也很大。目前该地一些雇工的日工资每人都达到了150元—200元,但是依然不太好招人。宁河区水稻种植大户安振北告诉记者,他今年种植水稻面积达到4000亩以上,现在正值插秧季节,大约需要100多个雇工,总体上也不太好雇工,只能找亲戚、托朋友、开高工资等手段吸引雇工前来,村子里没有闲人了。

  除了蔬菜,大田作物春播也需要雇工。日前,记者下乡采访看到春播覆膜玉米、棉花正在抢播,一般需要4个人,一个司机,一个司机助手,播种机后面还需要两个人及时铲土压膜。一位村民告诉记者,他现在播种雇了2名村民帮忙,每小时每人15元。尽管很贵,但还是很少有人愿意来帮忙干这种农活。

  农业专家李海燕认为,现在因为雇工难、雇工贵,让一些农户感到负担很重,种菜户感觉更明显。前几年,由于大白菜价格特别便宜,很多菜农就让大白菜腐烂在菜田里也不收获,原因就是雇工收白菜的费用比卖白菜的收入要高出不少,不收白菜反而比雇工收白菜要划算一些。让辛苦好几个月种出的大白菜腐烂在菜田里,非常令人痛心。由于雇工贵、雇工难,还增加了农产品生产成本,推升了销售价格。

        2

  新技术新设备

  成农户好帮手

  眼下,在一些菜田里,“捆秧枪”特别受到菜农们的欢迎,因为它为菜农帮了大忙。王联合告诉记者,以往菜农、果农要把西红柿、黄瓜、葡萄等种植物的茎蔓捆绑在支架上,通常需要手工绑绳,劳动强度高、效率低。由于采用绳子捆绑,还容易损伤果蔬细嫩的茎蔓。每年一到捆瓜秧的季节,几乎家家户户都需要雇人帮忙,要花费不少钱。从去年开始,从山东传来了一种小型手动式“捆秧枪”,它以塑料带为绑绳,以订书机束绳,单手操作,即可完成束带动作捆绑住作物茎蔓。“捆秧枪”结构精巧,操作简便,工作效率高,是普通农民绑瓜秧的三到四倍,可替代不少雇工。由于它小巧玲珑,非常实用,价格也只有100多元,所以特别受到菜农的欢迎。

  今年3月,记者跟随市农业局植保专家来到西青区张家窝镇一家现代蔬菜温室园区,这里正在举办现代温室病虫害防治新型药械展示会。记者在一个辣椒温室看到,一台高不过0.5米的自走式自动喷雾机正在喷洒农药。市农业植保站站长刘克祥介绍,这台自走式自动喷雾机,每天可以自动喷药300亩,是人工喷药的6倍左右,农药的利用率高出50%左右。原因是它对农药的雾化效果好,没有跑冒滴漏,为农户既省钱又省力,今年计划在其他区县蔬菜温室进行推广。

  今年,本市在宝坻、宁河开展了水稻基质育秧,让稻农节省了很多人力、物力、财力。市农业技术推广站专家郑爱军告诉记者,过去农户育秧,需要自己取土、配肥等,非常辛苦,还很费工时,往往需要雇工。现在把秸秆粉碎后替代土肥作为基质,实行集中化温室育秧,效果特别好,农户不用雇工自己育秧了,秧苗还没有病菌。宁河区一位稻农欣喜地说,采用水稻基质育秧后,再也不用雇工了,每亩秧苗还可以获得40元的补贴。

  日前,记者在市农业局蔬菜种植示范基地看到,这里的菜农不用雇人帮助浇灌菜田,原因是铺设了水肥一体化输水管,只要机器一开,黑色管道就会自动进行喷灌、滴灌等作业,特别省事。市土壤肥料工作站专家郑玉锁告诉记者,通过黑色管道输送的不但有水,里面还有蔬菜所需的各种肥料,都被水溶化后一起输送到蔬菜根部,省工、省时、省钱。一位菜农高兴地说,过去给菜田浇水最起码需要2个人,但现在打开机器后,设定好浇灌时间,就不用管了,可以干其他农活,太省心了。

  3

      “”智能农机具受欢迎

  高价智能机菜农用不起 

  蔬菜采收了,怎样从温室快速运出去,已经成为让菜农头疼的一个问题。如果按照过去的老办法:菜农用筐背出去,费力不说,效率还很低。一些年纪大的菜农,由于身体虚弱,根本背不动,只能花钱雇工。一位菜农告诉记者,茄子、辣椒、西红柿摘下来往外搬运的时候,用手推车推,最多推三袋,赶上浇完地,根本推不动,很累人,又没有更多的劳力,只能花更多的钱去雇人背。今年,记者在一些温室大棚看到,菜农们安装上了一种长长的铁滑道,采摘下来的蔬菜用筐装好后,可以放在上面,通过动力传输,蔬菜就会自动地被运送到温室门口,根本不用人背肩扛了,特别省力。还有一些菜农采用了更为先进的大棚电动车运输蔬菜,效果也相当好。这些智能型的农机具大都是菜农们自己发明土法生产的,虽然外表看起来不好看,但是特别实用,还经济实惠。       

  有菜农告诉记者,为了节省人力,有人前来推荐智能型农机具,虽然外观很漂亮,但是有的性能不佳,不太适合菜田使用;有的价格太贵,根本用不起。比如,有人推荐了一款自走式摘瓜机,高0.2米、长2米左右,人站在上面可以自动行走,很方便,但是一问价格把人吓了一跳,一台就要3000多元,普通菜农根本用不起。蔬菜专家肖建中认为,现在可供温室内使用的智能型农机具比较少,客观原因是温室面积小,活动范围有限,农机使用有困难。目前,温室蔬菜又非常需要智能型的农机具,比如,耕地、施肥、栽苗等,劳动强度都很大。这需要农机科研人员深入温室大棚进行实地调研,尽快研发出价格合适、性能先进的智能农机具。


  (信息来源:天津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