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海县实施都市型农业开发促进农民收入增加集体经济壮大
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一直是农村基层改革发展的重要课题。去年以来,静海县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和优势,全面实施都市型农业开发建设,通过土地流转、农业转型和产业带动,使农民收入大幅增加,农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截至去年底,全县农业合作社组建数量、注册资金、入社人数连续3年居全市首位。累计流转土地42亩。35%的合作社、50%的家庭农场实现订单销售。
因地制宜
科学规划都市型农业布局
静海县是农业大县,毗邻津京大都市,具有广袤的土地资源和得天独厚的种植优势。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因地制宜,把发展都市型农业作为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决策,围绕生态绿色农业、观光休闲农业、市场创汇农业的开发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和结构调整为主线,加快发展高效种植产业、健康养殖产业、绿色林业产业、产品加工产业、生态休闲产业,逐步构建结构优化、布局合理、功能多样、体系健全、环境良好、效益显著的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为加快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县委、县政府结合当地农业资源条件和产业基础,将全县农业整体规划为“东渔、南粮、西绿、北菜、中旅”的空间布局。以团泊水库为核心,带动周边乡镇发展高效水产养殖,建成一批现代渔业小区,打造团泊休闲渔业产业带;以西翟庄镇等南部乡镇为重点,集成发展小杂粮、花生、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形成南部特色粮食种植区;以台头镇等西部地区为重点,大力培育一批生态绿色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建成一批集生态、经济效益为一体的西部绿色林地发展区;以独流镇等北部地区为重点,大力发展高效设施农业,发展名特优设施蔬菜,扩大台头西瓜、西甜瓜等品牌瓜果种植规模,形成北部设施菜果发展区;以新104国道两侧乡镇为主,大力推进龙海产业带建设,重点发展高效现代农业和果树种植,建成一批休闲农业基地;以运河沿岸乡镇为主,大力推进运河沿岸美丽村庄和柳堤桃园建设,建成运河美丽村庄观光带;依托龙海产业带和运河美丽村庄观光带,在静海中部地区打造休闲农业风情旅游区。
县农委负责同志介绍,按照都市型农业的发展布局,自去年开始,全县采取有效措施,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充分的整合优化,计划四年总体调减玉米种植面积20万亩,新增瓜果产业、高效蔬菜、特色种植、中药材种植、农牧兼作等特色产业14万亩,新增高效果树种植5万亩,新增苗圃1万亩。
多措并举
加快推进特色产业落地生根
为加快推进农业特色产业的培育和发展,让农民从传统耕作的方式中实现华丽转身,成为现代农业的经营者和受益人。去年以来,县委、县政府以调整“棒子”独大的农业结构为主线,围绕“一村一品”开发思路,制定有效措施,积极鼓励农民上项目、引资金,加大农业的开发力度。同时,进一步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在全市率先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服务中心,加快推动乡镇合作社组建、运营。目前,全县累计蔬菜种植14.5万亩,其中设施农业10.2万亩、无公害蔬菜产地认证面积10.3万亩。林地面积95.5万亩,经济林面积15.2万亩,果品总产量4.4万吨,森林覆盖率45%。注册的“弘历福”西瓜、“口头福”食用菌、西翟庄“黑杂粮”等农业品牌,成为市场响当当的俏销农产品。
——以龙海产业带“一核三园”建设为重点,截至去年底,设施农业带完成土地流转面积8146亩,累计建成设施农业6810亩。果树带完成果树种植3510亩、29.2万株,累计达到2.4万亩、199.5万株。目前,龙海产业带已初具规模,为全县农业结构调整,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林海示范区100平方公里园区内,驻区项目已达到61个,项目投资累计17亿元,中延杏鲍菇、松江生态园林、北方苗木中心等大项目已初见成效。
——加大种植结构调整,逐年减少玉米、棉花的种植面积,大力发展高效特色种植。去年新发展中药材1万亩,发展西甜瓜、甘薯等特色种植7万亩。
——围绕推进“绿色通道、绿色河道、绿色林网、绿色村庄、绿色园区、绿色城区”六绿工程和经济林建设,去年完成植树造林8万亩。
——围绕农产品质量安全,建成放心菜基地1.6万亩,建设蔬菜标准园1500亩,新建9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和18个肉鸡养殖基地。
一村一策
不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发展的动力是改革,改革的成果是发展。去年以来,县委、县政府围绕发展都市型农业,壮大村集体经济工作主题,专门成立农业转型升级领导小组,多次深入乡镇、村街开展专题调研,针对农村现状制定了全县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工作方案。各乡镇、村街也结合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制定了乡镇、村街发展集体经济“一村一策”方案,使各村街发展集体经济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到去年底,全县村级集体收入20万到50万元的村达到149个,同比增长41.9%;50万到100万元的村达到55个,同比增长41%;100万元以上的村达到40个,同比增长25%;20万元以下的村减少68个,加减之间,体现的是村级集体实力的壮大。
科学的决策、有力的举措和灵活的机制,加快推进了静海农业的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扩大了农村经济合作组织队伍,去年,全县新发展合作社243家,合作社累计达到1326家,注册资金59亿元,带动11.1万人。农村土地试点流转步伐加快,全县已培育19家农村土地流转合作社,试点流转土地6万亩,其中村集体领办的土地流转合作社13个,流转土地3.6万亩。农村集贸(农贸)市场建设进一步提速,辐射带动30个村增加集体收入。对静海镇范庄子蔬菜批发市场、六街陆兴农产品市场、独流镇益圳集贸市场进行了提升改造,新建了西翟庄镇、梁头镇菜市场,规划了团泊镇综合商贸市场、大邱庄镇农产品综合市场、双塘镇集贸市场。村集体土地(机动地)转包租赁在不断探索中初显成效。
不断耕耘是为收获甜美的果实。都市型农业的开发建设,不仅让静海的农民华丽转身,品尝到致富增收的香甜滋味,也使静海农业不再“棒子”独大,而是百花齐放,充满活力,让静海农业的转型之路越走越宽。去年,全县累计转包租赁集体土地2万亩,增加了33个村土地租赁性收入。进一步加快盘活村级资产。去年,村集体厂房租赁收入达到3200万元,促进了47个村集体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