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广播电台新闻广播1月10日《909早新闻》播发消息:本市12项成果荣获国家科技奖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1月9日在北京召开,2016年度本市共有12项科技成果荣获国家科技奖,其中技术发明奖2项,科技进步奖10项。这也是近三年来国家科技奖励数量大幅减少30%以后,本市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国家发明奖最多的一年,在重大产业突破和民计民生改善等方面,均取得了重大进展。
本市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的12个项目,包括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项,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0项,涉及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等多个领域,在多个产业的关键和共性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
由天津大学王树新教授牵头完成的“混合驱动水下航行器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团队经过10多年持续攻关,研发出的“海燕”水下滑翔机,目前已经产业化,不仅填补了我国水下滑翔机研发和应用的空白,还将大幅提升国家海洋经济发展和海洋国防能力。王树新水下滑翔机团队研发人员刘玉红教授介绍:“咱们海燕水下滑翔机航程最远的一个,也是下潜深度最深的。包括中国海大、中科院南海所、中海油服等等十几家单位都用我们的滑翔机。主要是做海洋观测用,现在水下滑翔机就可以配合空中设备进行海岸线的布防和防御,对于反潜、监测监听,他是无声的,用处是最大的。”
本市在医疗诊断、医药研发等方面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获得科技进步二等奖的“恶性血液肿瘤关键诊疗技术的创新和推广应用”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参与,肖志坚副院长介绍,院内针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形成了一整套诊疗规范体系,相对国外大幅降低治疗成本的同时,将诊断准确率从以前的80%提高到了95%,目前已在全国推广。
肖志坚说:“这个是老年人的肿瘤中间是最常见的血液肿瘤,结合国内的国情,做了一个适合于中国使用的诊疗体系。使有效率以前百分之三四十提高到百分之六十几。在全国已经推广了,并且写入到了卫计委做的临床路径,进一步规范全国这个方面的诊断和治疗,进一步提高患者的疗效。”
本市在国家科技奖励项目上不断突破,得益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2017年,本市还将持续推动创新能力不断升级,研究开发一系列国际领先的技术和产品,推动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不断惠及民生。市科委主任陆文龙表示:“我们主要还是通过新材料、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药创制等是个重大专项,支持企业和高校通过产学研用的方式来解决产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使得我们的科研成果能够及时向产业转移。发挥企业的主体,高校和院所源头创新的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从源头上就让他们两家结合,鼓励高校参与到企业重大新产品的研发、杀手锏的研发,公共财政通过引导,引导企业加大创新方面的投入,解决企业产业化过程当中遇到的问题,开发一些新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