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头租赁企业缘何青睐滨海新区

09.12.2016  00:33
  日前,注册在新区的天津渤海租赁完成工商变更,注册资本达到218.703亿元人民币,成为国内第一家资本金超过200亿元的租赁公司;而在不久前,华能集团、中国石油集团和三峡集团所属资本板块合资的华能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落户东疆,这也标志着国有能源企业在新形势下的产融租赁结合发展迈出了新步伐……今年以来,新区融资租赁业继续保持稳定快速的发展态势,众多行业龙头企业落户,租赁产业集群效应显现。据统计,在全国融资租赁企业20强排行榜中,天津就占据了7家。这些租赁业龙头企业缘何青睐新区?
  创新政策集聚 企业未来发展空间足
  “新区可以说是目前国内租赁业发展环境最好、政策最优最全的地方,特别是天津自贸试验区‘金改30条’创新政策落地及本市各部门诸多支持租赁公司和租赁业务创新发展的政策,都营造出良好的与国际接轨的租赁业发展政策环境,对全国租赁业也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中国融资租赁联盟召集人、天津滨海融资租赁研究院院长杨海田表示。
  具体到租赁企业,在当前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是否选择在某地落户、开展具体业务,关键是要看区域产业发展环境,是否能为企业未来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等。而今在滨海新区,以飞机、船舶等为代表的诸多行业龙头企业确实感受到了实质利好。比如天津自贸试验区“金改30条”中,明确提出允许除金融租赁公司以外的租赁公司、跨国企业集团开展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业务,这就为租赁企业进行全球资金运作提供了保障。
  “在天津自贸试验区租赁政策支持下,我们通过建立国内资金主账户和国际资金主账户,打通了集团内境内外资金通道,国际外汇资金主账户可直接打通境外资金,在规定的外债和对外放款额度内,国内、国际账户内双向流通,极大便利了外债的使用以及资金跨境流通,优化了集团外汇资金在境内外的灵活配置,便捷了外汇资金境内外集中管理和使用。”中飞租融资租赁有限公司助理总经理张岚表示。
  再如为推进飞机融资租赁业务开展,海关创新监管模式制定了《自由贸易试验区租赁飞机联动监管操作》方案,实现了天津海关区内各个隶属分关的信息共享、监管联动。如租赁飞机落地后由机场海关进行仓单录入,在东疆保税港区海关办理申报手续,飞机进入天津滨海新区综合保税区,由保税区海关完成出入区监管的联动监管机制。联动监管保证了监管的优质高效,也成为助推新区融资租赁产业发展的有力举措。目前天津自贸试验区已经有100架融资租赁联动监管飞机顺利通关,为航空、租赁等企业都带来了便捷。
  多板块入手
  行业聚集效应凸显
  “近几年来,在飞机、船舶等成熟租赁板块基础上,我们也不断开拓创新,促进海工、电力、能源、医疗等诸多板块与租赁业对接。”东疆保税港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
  据了解,一些国内其他领域的行业龙头企业在看到飞机、船舶租赁对行业的积极助推效应后,也纷纷希望在目前我国租赁业发展最为成熟、专业的地区——滨海新区,针对自身行业特点开展相关领域的租赁合作。可以说,一个板块被成功激活后,就会吸引一批行业内企业入驻,新区各板块行业聚集效应显现。
  如在被誉为租赁领域最为复杂的海工租赁板块,东疆保税港区成立了专门的船舶海工租赁业务专业化服务团队,同时由海事、海关、外汇等单位组成“大团队”,为海工租赁业务搭建了许多便捷通道,助推了海工租赁业发展。“当时国内还没有做这个的区域,虽然海工租赁与飞机租赁相比在政策、操作环节上有许多相同、相似的地方,不过由于海工标的物价值高、业务融资结构更为复杂、业务涉及部门环节更多,需要更为专业的团队支撑。我们与龙头企业携手尝试,逐个突破难点,成功实现了这一板块租赁业务的开展。”东疆国际航运和金融发展促进中心副主任李晖表示。据悉,目前工银、民生、招银、中海油等纷纷通过东疆平台,完成海工平台的融资租赁业务,不仅为海工制造商、运营商带来了融资新渠道,同时也助力了自身航运租赁板块转型升级。
  据统计,目前除了以工银、民生、兴业等为代表的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纷纷落户新区,开展高端、跨境租赁业务外,以设备制造商为代表的厂商系租赁公司龙头也纷纷落户新区,如电力板块的大唐、国电、华电、华能;轨道建设领域的中铁建、中车(原南车、北车);海工租赁领域的中海油等。此外,本市一些大型企业代表,如津能、天士力、物产集团等行业龙头企业,也纷纷在新区成立了租赁企业,开展融资租赁业务,目前新区租赁业专业化聚集度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