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滨海新区帮扶工作组成农村工作“重器” 22个困难村迈向“强富美”

30.03.2015  21:31

  平整的硬化道路通向各家各户、每隔30米就“站立”着一个垃圾箱、明亮的路灯让村庄“亮了起来”,胡家园街八堡村的新变化让再来采访的记者眼前一亮。而离八堡村不远的河头村,那里的农民不仅吃上了土地保险,还使“河头落子”在河头小学和馨桥园社区开设兴趣班,让百年艺术生了根……滨海新区22个困难村实现美丽“转变”的背后,离不开19个结对帮扶工作组的深度帮扶。

  自2013年10月开始,天津滨海新区区委、区政府在做好8个市级单位对接帮扶新区11个困难村工作基础上,从新区部分委办局、街镇等部门抽调33名处科级干部组成11个驻村工作组,对其他11个困难村进行结对帮扶,使困难村极大化解了经济社会发展难题。

   大小难事一一破解

  “基层工作面对的是老百姓最直接最现实的需求,要有耐心热心诚心,要充分尊重村民,要想着服务村民。”来自胡家园街道的驻河头村帮扶工作组组长吕永先带领工作组围绕村民诉求,帮助村里545位60岁以上老人早一个月“吃到”土地保险,促使河头村纳入了全市的劳动保障体系。大妈们想跳广场舞、村民申办大病救助、“河头落子”如何传承,各色各样的大小难事都被工作组一一破解,让村子逐步“强了起来”。

   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

  为完成帮助农民致富的心愿,市渔业服务中心驻汉沽街大马杓沽村、芦后村工作组组长靳立东及同事和村两委围绕拓展理顺村子发展思路,带领种植户前往天津农科院、农业基地参观学习,引进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建成温室大棚近百个,争取资金硬化了棚区道路120米,改造田间线路、立电线杆48根、架电线2000余米、设配闸箱22个,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让草莓、蔬菜等农产品,卖出了好价钱,让村子逐步“富了起来”。

   基础设施水平进一步提升

  “基层是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更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关键一步。对群众要用真心、讲真意、动真情、说真话、办实事。”一年多来,主动请缨参加结对帮扶工作的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驻八堡村帮扶工作组组长王艳立带领工作组,针对村民反映的突出问题,全面推进村“六化”建设和公共设施“六有”建设,不仅帮助村庄硬化道路1.5万平方米,整修公共厕所16座,新增、修缮照明设施130处,清理河道垃圾1800多立方,还通过招标购置240升垃圾箱400个,3吨的桶装式垃圾清运车2辆,5立方吸粪车1辆,成立了一支由17人和5辆车组成的便民服务队,提高清扫次数和标准,并建立完善长效管理机制,基础设施水平进一步提升,让村子逐步“美了起来”。

  一年匆匆而过,各区级帮扶单位、驻村工作组和相关街镇深入开展帮扶工作,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近458万元,完成基础设施项目19个,硬化道路1.1万平方米,修建改造供水管网21.3公里,修缮增设照明设施485处,环村栽种树林65亩,道路绿化树木3500棵,新建公厕5个,清理排污水渠8.7公里,建设垃圾集中存放点50个,购置垃圾箱115个,使农村环境发生了极大变化;驻村工作组共开展入户走访629次,排查实际困难93件,为困难群众提供价值11.37万元的帮扶钱物,收集群众意见建议91条,完善帮扶工作制度40项,制定帮扶措施56项,化解纠纷35件次,处理信访积案30件次,为群众办实事好事141件,让广大农民群众得到了实惠、见到了实效,困难村正昂首向经济实力强起来、群众生活富起来、生态环境美起来的目标迈进。(记者 赵力 报道)